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观点集锦

主讲人:Bio-X研究院  师咏勇

2018-4-3

  • 与优秀的同学相处可以互相学习

  交大的学生来自全上海,各个中学当时选拔的都是比较出类拔萃的高中生。我上交大后,突然发现我的身边有很多天才。他们真的是天才,他们可以把很复杂的数学问题,用非常简便的思维、很有创意的思维解答出来,所以我当时就知道真的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对我来说,跟这群优秀的人在一起学习生活是一件相当受益的事情.

  • 大学数学的学习经历

  我的数学课老师当时给我们讲的第一句话是:我这门课,非常的难,难过你们高中学的任何一门课程,但是我这门课呢,聪明的学生都能学的非常好,如果你没有学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你太笨了。因为我们是刚刚入校,当时我们都被刺激了。听课的时候,耳朵都是竖着的,谁还敢心不在焉,三心二意。他的课程书都是他自己编的,我觉得这本书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每一道习题都是要认认真真做的,都是有故事在里面的。最后这两门课我学的都非常好,我觉得全班都学的非常好,我觉得我们收益很大。

  • 坚持做一件事情

  资源当然是有好坏差距的,但这种差距也是随机的。可能有时候你拿到一个好的生物样本,你就可以快速地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然后发一个核心期刊,那个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我觉得你应该耐心把自己觉得值得做的事情做好,那么相应的回报也就会出现了。

  当时我在贺老师的团队,我们一届的博士生有十几个,加上生命科学院几十个同学在一起学习,资源肯定是有限的。但我并没有想过怎样在这么多优秀的同学中脱颖而出。我工作到现在,在成长这个方面体会到的就是,我自己还是一个比较能坚持的人,不会想的太多,然后我也喜欢我的工作和我做的事情。考虑好了之后,我能够比较耐心地一直坚持去做一件事情,不会去想能够很快带来什么样的回报。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我的老师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并没有给我们太大的压力。

  • 平衡学术文章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现在提起文章的质量评估常常想到的就是影响因子,影响因子高一点,质量就高,影响因子低一点,质量就低。我们做科学研究工作本身如果规定好一定要发多少篇文章,这个事就没法做了。如果说每个学生就只想进来数着两篇文章发一发,那他肯定不会是一个非常愿意进入到你这个系统里面耐心做事的。等到他两篇文章发完了,他就觉得可以毕业了。但是有的研究工作,你即使没有发表论文,我觉得你的工作也值得这个博士帽。所以这还是有一个协调,从平衡的角度,那只能是尽量追求的是耐心的高质量的结果。没有文章数量的压力,大家都是希望能够好好的把整个系统的工作做完。然后是有创新的结果,至少比人家快一步,或者快半步去发表。

  • 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办法

  我对这个因材施教蛮有感触。记得我在美国医学中心工作的时候,每周五会去我孩子学校里做一个小时的志愿者,看看那儿的老师是怎么教书的。当时我很吃惊,他们跟我们中国的模式完全不一样,首先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依据孩子的能力来分级评定,再把对应级别的教材发给孩子们学习和阅读。然后孩子每天回家最主要的功课就是带两本喜欢的书给爸爸妈妈看一下,然后读15到30分钟。而在国内父母常常要求孩子读很长时间,效果反而不好,会让孩子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个让我很震撼。

  现在的研究生每个人个性特点都不同,经过了一些基本的训练之后,就能看出每个人擅长做些什么。我们能做的无非就是,把我有限的资源,适合他的跟他互动一下,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最近我有一个感受就是现在的同学们想法更多,自己的特点和表现也更多。所以我也在学习,怎样能更好地和同学们配合,然后我们也能够实现因材施教。

  • 角色转化:博士——博士后——导师

  我可能在每个需要转型的点都遇到了我的贵人,给了我很多的支持。例如在贺林院士的课题组里时,他就把几十个人分几个小组,让年资相对于高的、同学们也认可的学生做小组长。然后他就带着他的学生开始一些合作研究,在那个环境下,大家玩的很开心,很多工作都是合作一起完成的。

  刚开始做导师的时候学生不多,大家都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我们在整个交流当中就是朋友,所有的工作都是互相商量着一起做。现在我带的硕士加博士大概有十几个,对于什么阶段我应该给他们什么样具体的指导,我没有这么详细的计划,我们只能是互相交流。我能够感受的是每个同学确实性格和需求是不一样的。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在我们设定的方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又有自己个性的发展,也确实有少部分的同学需要很多的关心,包括毕业问题等等。所以我也在不断的学习,但那个转型的过程我没有觉得多痛苦,所以总体和他们就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文字整理】谢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