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高捷 教学发展中心
2015-9-17
从这个流程上来说,就是你是服务不是管理,当然我们暂时有些是所谓的管理,但是未来这个改革方向要流畅到研究生院所谓的管理是看得见,在一个环境里面按照一定的规律是很规则的运行,是在做服务。
我们给各个院系通知,教学、培养方案希望大家做一个修改,修改是这样的,大家都对照国际一流大学对本单位的培养方案做同期的梳理,这个工作我们需要对院系调研,也要看看大家到底有什么想法。
我们过去对博士生、硕士生有各种的考核环节,但是这些考核环节可能没有起什么作用,是不是对学生培养质量有所提高,对整个教学质量更科学化,是不是有及时的反馈,就是过程管理。下学期我们的做法是,对现在的博士生、硕士生,特别是博士生要分流考核,分流淘汰,分流的意思就是,博士生接受不同的考核,合格就进入博士生阶段,再合格进入写论文阶段,不合格可能当硕士生培养,再不合格就到此为止,淘汰出去了。现在从政策来说,教育部是允许的,我们学校也是在做这个工作。
原来研究生的评教不像本科生那样规范。我们上学期和高教研究院做了几个合作,提了一些评估草案,拿了几门课做了试点,我们就是试点,没有给院系任何反馈,就是想看看这些指标对还是不对。从评估的指标体系上来说,肯定是有问题的,首先感觉学生课程太多,两页纸,总共24条,一般来说建议七八条一页纸。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就是学生的主观性反馈,指标为了统计方便都改成客观题了,还有的客观题当中有些的提法也不合理,所以对于评估的指标,我们第一次只是做一些试点和评价,肯定要改。
另外,现在很多老师关心的是现在的评估到底谁先用,我们其实也有设想,教师职称考核条例里面已经明确提出来,就是上公共基础课或者是专业基础课的老师是纳入我们评职称的条例里面的,等价于上本科生的课,这也是提高了上研究生课的地位,这是第一步,其他的是逐渐推进,比如说上专业课,专业课怎么评,专业课就是本课题组老师上的课,感觉就是专业课要完全分开评估,这个我们要慢慢看,以后再看。
对于公共外语,我们认为一些社会化考试,比如六级、雅思、托福的成绩,你有成绩研究生院就认可它。同时外语系这么好的师资我们要利用起来,经过我们和外语系讨论,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学术外语,是基于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当中的学术类,所以今年开始就是这样,公共外语我们尽量认可,其他大部分硕士生、博士生,学术外语是必修课。我们以外语系的老师为主,在试点性的学院讲怎样上学术外语。这个改革,不是我们交大做的改革,其他学校也在做改革,所以我们尽快也要做反馈。我们的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的外语,但是对于外语的应用能力还是比较差,也不能靠外语老师上一门学术外语就要解决多少事情。就是想看看,弱化了公共外语,强化了学术外语,想看看从学生的反馈还有专业老师的反馈效果是怎样,我们在做调整。外语系的设想是这样的,他们将学术外语分四大模块,工科、理科、人文社科、生物医药,毕竟大家的领域不一样。因为刚开始,对外语系老师也都是新的,原来大家都上公共外语,现在突然让他们变成学术外语,给他们的压力很大,这一块也是尽快想看一看,想怎样改进。
教室是肯定可以调的,因为老师调教室肯定是有原因的,灯光不好、音效不好,这个是毫无疑问可以调的,调时间要讲明原因,就像教务处一样,研究生院也是这样的,一门课,一个学期你调了多少次,要算在学院的头上,学院总共调了多少课,进了学校前几名扣分就多一点。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对长聘教师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就是必须要上课,如果不上课,可以考虑通过代缴代课费的方式来考虑,但是这个也不是所有的都必须要批准的。
现在的学生和以前的学生相比变化很大,学习知识的方式很多,同时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所以我们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光是从知识层面影响,更多是从能力、素质,而且对专业的认识,专业考虑的影响,这些方面可能会更大,所以教师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教师是非常大的挑战。学校现在开始讲教学,也开始不断的重视教学,比如现在的长聘体系我们也给教师提出了明确的教学工作量的要求,但是实事求是说,上课好的老师不一定科研做的好,科研做的很好的老师,不一定教学做的很好。所以这里面,我们希望在制度设计上,包括从进人开始,能慢慢做起来。
评教不是第一标准,我们还是要考虑整个的过程,但是总体来说,一般两头是对的,也就是说评教特别好的老师,那是真的好,差的老师一定是有问题,因为我曾经一个一个分析过机动学院的评教,就是为什么后面老师会这样。记得其中有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进来,上课进来先弄PPT,弄20分钟再给学生讲课;还有的老师就是只讲,非常认真的讲,他也不看学生,反正你反应怎样也不看,你会不会跟他也没有关系,这种老师往往又对学生要求特别的严格,既严格,但是又不看学生的反应,也不看学生到底接受程度是怎样,这种就往往评的很低。
我们希望通过一些学生问卷的调查,来了解课程,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评估的形式,来了解这个课程到底对学生培养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所以应该说这个标准想从多个方面,比如说评教、督导听课,还有包括课程评估、学生问卷等对课程进行评估。所以今年会分批、分层次,比如说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还有就是我们的专业方向课,分层次、分类别来发问卷调查。这个问卷调查可能会在期中考试之前发一次,期末考试之前会做一次,会把交大整体的教学情况了解一下。
留学生这个事情,其实这也是困扰交大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留学生不得不把他们招进来。现在国际交流处也是不断的想办法提高留学生的质量,但是这个也需要一个过程,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现在评教的事情是一个问题,包括很多学院都在讲,我们留学生很多,评教差,现在也希望能够把留学生的评校剔除掉,给成两种形式,是不是能够做成,这是一个程序的问题。
目前的教育评估进入到第四代教育评估,所以教育评估已经进入第四代,第四代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换,我们知道现在我们高校的评估也换了,所以我非常强调学生评校应当和被评老师之间有所交换。
大家普遍的支持观点是,评教不要和奖金、升职挂钩,因为这里面有利益的冲突,评教不一定是公正的,评教最大的尊重是对教改,可以让老师改进他的教学。
评教应该着重于能够确定的内容,比如说学生感到备课是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板书是清楚还是不清楚,口齿是清楚的还是不清楚的。这是非常硬的东西,可以用两种选择,或者是三种选择进行,不要把一到十分确定,可以ABC三挡,好、不好、一般。
并非所有的评估都能够打分的,我讲的分是连续分,不是所有的评估都有连续分。很多老师很支持这样的评估问题,“请你谈谈这个老师上课的特点”,这个非常的重要。如果说很多同学能够对老师上课的特点可以讲得出来,说明这个老师上课肯定是好的,给他很深的印象,说不定这个老师就是他以后做老师要学习的楷模,因此很建议在评教当中加一些这样的定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