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主讲嘉宾:陈玲玲,人文学院

观点集锦

  • 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爱,爱是教育的一个主导力量

  因为我开设的课程就是《爱的艺术与人生》,在建设这个课程的过程中,我慢慢感觉出来,整个的教育核心应该是爱,爱是教育的一个主导力量,如果有了爱,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有了爱,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塑造人和追求自我生命意义的使命。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一线教育者或者是研究教育的人,可能最终要去实现这样的目标。

  • 对人求恕

  中国儒家文化讲对人求恕,恕是什么意思,可能我们通常认为,恕,宽恕、饶恕,延伸出来的意思是谅解。说文解字的解释,恕,仁也,恕就是仁爱的意思。如果你有一个特别宽恕的心,特别愿意饶恕人的人生态度,如果你生命中特别能够宽恕人、饶恕人,那你会用一个词表达,这个人挺有爱意,所以儒家的文化讲的恕就是仁爱。

  • 对人求善

  对人求善,实际上用的是西方的价值观。我们中国人讲究人和人的关系,是不是西方文化里面就没有这样的思源呢,实际上西方的文化的源头有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它非常崇尚智慧,另外一个源头是希波拉文化,圣经上就有一段非常完整的,对怎么去爱人的一个定义,它是这样说的,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赐,爱无忌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之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益,只喜欢真,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要忍耐,爱是永不止息”。里面的“不嫉妒,不张狂”,甚至不去做所谓的害羞的事,就是不要对人家很无理,没有修养。“不求自己的益处”,那肯定把好处都给别人了。“凡事忍耐,包容”,实际上这都是对人的维度。但是我们就要去想,仅仅是去追求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和睦,努力的想去爱别人,有的时候觉得能不能做到,这是一个儒家的大同社会,那个大同的理想,老无老,幼无幼,为什么到今天我们中国还有这样的人间的爱,这个地方可以诱发出人和自己要发生关系。

  你想爱别人,有时候你做不到,你可能更多的原因被归结为他不够可爱,这个人讨厌极了,但是如果你有恕道,如果你就是与人为善,这个就是你能不能做到饶恕别人,能不能做到与人为善,实际上是从你自己的理念出来的。

  • 对己求约

  人的最大的敌人是谁?是你讨厌的那个人吗,把这个人灭掉了,我就可以飞黄腾达了,把这个人超过了我就怎么样了,你会发现实际上根本不是那回事,那个人即使不在你身边,照样还是会有很多问题,所以儒家文化特别强调对己求约。这个约是什么意思?从造字上都可以看出来,它左边就是一个绞丝旁,是一个形声字,那个丝能干什么?丝可以缠绕,是束缚的意思,如果一个丝都能约束你,那实际上是你自己要被约束,如果你不想被控制,一个力大无比的铁链也锁不住它,所以只能是自己约束自己。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律己,要自律,你必须自律了,你才能去爱别人。你必须要求自己去爱别人,你才能向人去行善,如果再把爱再拔高一点,看上去可爱根本就不叫爱,可爱的人,人人都爱,我们所经历的感动我们心灵的爱都不是因为我们可爱而得到的那个意思,常常可能我们不够可爱,但是我的朋友接纳我,孩子不够可爱,但是我无私的去爱着他。那是因为先“约”着自己才能去爱着孩子,你光一个人自己气得要命,都管不住你的脾气,你根本不会爱别人,所以真的是对己求约。中国的儒家文化,君子最高的境界,或者是特别强调的君子圣独,一个人,先是别人约束你,到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完全要靠自己的自律。

  • 对己求美

  虽然西方文化讲对己求美,但是这个美这个汉字,从字形上看是很漂亮的美,羊大为美,上面是羊,下面是大,这个羊是用来献祭的,献到神的祭坛上的时候,那个奉献的心,对神的敬意,它是要毫无瑕疵的,要真的是完美的。我们常常会自己认为自己不完美,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完美的人,就连古代的圣人,孔子都是不完美的。那么为什么在西方的文化里,他要去求美,这可能也是一种信仰,像被献的那只羊一样去追求圣洁的完美的,甚至是一个牺牲的这样的人生,所以你真正觉得我们生命中,我们人生很美。

  • 对物求俭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对物的层面求俭。虽然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特别物质很丰盛的时代,但是中国,尤其是一些年轻人可能真的不知道节俭是怎么回事。但对我们来讲,看到爸爸妈妈节俭过一生,所以也不太愿意去浪费,这是我们传统的教育,求俭惜物。俭,也有一个约束的意思。如果你在对物质的欲求上也能有一个约束,或者是我对物的世界能够时时想到律,想到惜物,我就不会说仅仅是因为买了一个奢侈品而心情愉悦。

  • 对物求真

  西方的文化讲对物求珍。圣经里讲,人和物之间的一个关系,是要管理权力,所有的这些你要当好一个管家的,你不是只管家里的那栋房子。权力的东西,物的层面,全部你要管理,你怎么才能管理好,实际上这是真,是它的规律。一件事情如果我能够把它管好,我必须得知道它本性是怎么样子,那一样,今天我们人类和地球要想形成最良性的关系,你必须得知道它本来的规律是什么。

  • 对天求敬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对天求祭。过春节的时候,有些家里可能都还会祭祖,祭祖实际上是对着天的,不仅仅是对着自己的祖先,实际上是敬天法祖,你要没有祭天的心就不会去法组,所以中国是自古以来都是非常祭天的民族。中国人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去追求天理,对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存着一个敬畏心,就不会全部都是自我的一个个人的膨胀。

  • 对天求圣

  西方文化讲对天求圣,今天这个圣字已经被简化了很多。回到繁体字里面,聖,左上角是一个耳,右上角是一个口,下面是一个王。耳、口、王,这个字特别强调耳,耳朵在听什么。对天求圣的时候,我们中国人敬天的时候,为什么讲宁静志远,一个人只有静下心来的时候,真的是能够感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让你的心非常的沉静。繁体字的圣,还有一个口,你听到了之后,要把它传递出来,如果你没有耳朵就是瞎说,如果你只有耳朵不去说,那就不是求圣的人生的态度。所以这几个字全部放在一起的时候,耳朵很会听,口会又很会说,那我把他们连起来解释就是非常的通达事理。

  • 爱是永无止境的

  爱是永无止息,当对天,对人,对己都能够有这样的追求的时候,你在物质的世界里面,如果我们看到这个物质世界是这样的生生不息的一个景况,那种生生不息应该是爱。我们讲厚德载物,从地上的万物里面,是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延续,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爱。我们讲所有天人物我,最终的核心就是仁爱。

  • 对于一个学科而言,要真正的了解它才能去爱它,才能建设好它

  我是文学专业,我可能更关注的是人和己的这种关系,我必须得特别的沉静在我心灵世界里,把我最真实的情感或者我自己领悟到的那种人性的复杂,用优美的文字传递出来。如果一个文学只会叙事,只会讲别人的故事,根本看不见它里面对人对物的这种思考,那这个文学是很失败的。跟文学非常接近的学科,比如说艺术,一定是要对人的心灵是非常了解的。心理学是完全去探究心理,在自己理念里的研究。自然科学方面,基本上是在对物的世界里的研究,求自然科学的理、律。自然科学实际上最后都要归结到哲学,哲学是一切科学最后的归属,无论是从数学,从物理,从生物,最后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你必须得有这种哲学的理念才能变成一个形上的东西。一门课程如果真的上到了大师级,能够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比如自然科学,我想钱学森他肯定非常爱自己学科领域里的那些对象。爱一个人应该是从了解理解开始,你如果不了解一个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人,根本没办法去爱,对一个学科也是。

  • 爱的教育一定是利他的,是适合于任何群体和场合的

  放在整个的教育里面,我个人认为爱一定是利他。我们不能光想,我上这个课,我就得按照我这个方法,首先理念上你是要利于学生的,如果根本对学生没有多少价值,最起码你作为一个老师,你开这门课程必须得让学生在里面受益,不是说这样比较好教,将来比较好评职称等等,真的是得从利他出发。具体的方法上,就是如儒家讲的因材施教。有一句话叫“君子教人,不服其性”,你不要去逆着他的性格,因势导之,人则易从,说到底就是因材施教,你要根据他的个性特点去引导,他就愿意来听你的。所以一个好老师真得下心思知道这门课的特点是什么,哪几个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把这几个同学引导好了,整个课堂大家都能受益,教学方法上可能也都跟这个爱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爱的教育是适合于任何的群体和任何的场合。   

  • 举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如何让学生相信这些爱或者信仰,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找一些他们比较喜欢的明星人物,举一些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看到他们的成功,告诉学生,他们能获得很大的成功,因为他懂得怎么去爱别人,懂得对人求善、对己求约、对物求俭等等。

  • 幼儿园老师和大学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区别的,要因材施教

  因为人的成长阶段不一样,对小朋友可能主要是关心的是安全,身体的成长,按照小孩的性格,他们更需要爱。因为在大学里,一个老师非常努力的去研究自己的科研,他把他的知识无私的给你的时候,你能够体会到爱。知识上这种奉献,真的得需要牺牲精神,如果一天到晚只知道享受,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大家。所以我觉得不同的阶段,要因材施教,要知道他的需求,根据他的需求去调整你的教育方法

  • 爱一定要有原则,没有原则就是滥爱。

  爱是体现在心,心体现在“仁”字,我们要献爱心,首先是发自内心,就像刚才说的对己求约,对己求美,从自身做起,另一方面我觉得要有一个原则的问题,如果没有原则,那是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