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领导力”是能够培养的吗》
观点集锦
我的《领导学》这门课的上课对象是大一学生,上课时间是16周,这16周前面是慢的,后面是快的,慢是因为学生需要更好地沉淀,需要反思自己到底是什么状况。大一学生刚进来,除了要适应大学跟高中之间的差距以外,还要适应交大的平台和水准,这个适应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我的方法是通过不同的教程,让他们从客观到主观,都能够了解到自己的状况,能很清楚的认知自我价值观,就算他没有找到自我价值观,但是他经过这个过程,在他将来迷茫和面对抉择的时候,这些经验会提供给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选择更好的。后面的快是什么呢?当他达到基础之后,就会比较快,相对的理论,一个一个的介绍,然后实际应用在他们的生活、工作、社团、学生会上等等。
总体来讲,分析自我领导力有三个方面,一是自我介绍,他怎么能够介绍的更好,介绍的部分绝对要跳过传统的方式,使人家能印象深刻。第二是回顾他过去18年的历程,第三是他曾经扮演的领导角色是怎样来面对问题的。从这三方面我来布置作业,作业批改完之后我是一分一分返还给学生的,交给他们或者是在课前,或者是课间休息的时候,还有上课放视频的时候,把他们拉到外面一对一的谈,谈的都是私人的东西,有时候学生还在作业上写一些私人的东西,比如他自己曾经面临走过的低潮,或者是面临家庭的一些受创的问题,所以需要更私密的空间,班级所有的50个人都是这样一个一个过完。
让学生360度评价自己,就是他自己评价自己的同时,找周围其他的朋友,包括他的家人,他的父母,他老家的死党、哥们、闺密,现在班上的同学或者是社团的同伙,学生会的其他领导、老师都可以,全部做个360度评价,对自己的评分。这样出来的结果就可以同时让学生理解自我概念,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相比较,看看之间的分数到底差距多少。
在一对一咨询的时候,不止是讲学生跟我分享内容的多与少,深与浅,同时我也跟他要求,你来上这门课的目的你很清楚,你希望突破自己,你是内向的人,但是你很羡慕那些站在讲台上,马上可以侃侃而谈,很羡慕有这种意气风发,领导风范的人,那么你必须要挑战自己,挑战什么?最基本的是从课堂上举手发言做起,如果在课堂这样的环境下你都不敢举手发言的话,试问那你来学这门课干吗,我建议你退出,或者是不要来了,就当作没这回事。
学完领导学课程最后的反馈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最后只要有50%,就是50个同学,有25个同学有很大的进步,就已经非常好了,其他的25人确实他是有想法的,但是他还没有办法突破自己举手,所以我只能退而求其次,至少他曾经经过比较完整系统学了领导学和自我认识,以及自我领导力提升的一个知识体系的学习,或许通过这个知识体系的学习,会在他未来得发展过程中,给他一些启示。
这个项目的做法就是要求学生在校外找一个他们认为值得学习、钦佩的一个领导角色,他可以是企业的,可以是事业单位,但是这个事业单位不能是我们交大,要其他学校,或者是社会组织。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学生他们听到这个项目的时候,都非常恐惧,我说你就当作你今年要毕业了,就以毕业时候那种心态,每个地方你都去问,你一定会碰很多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确实做到了,他们跨出了学校,跟对方进行交流,有些团队真的做的不错,与访问的领导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其实国内很多的在位不管是哪个行业的领导者,他们真的对这些学生,对愿意学习的学生是充满着关怀。
镜子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想法,在这里就以镜子为师,镜子是什么?物来则应,物去不留。意思就是人在镜子面前的表现是很实际的,镜子是完完整整的,非常如实地反应你是谁,你就算是圣人,也就这尺度,你就算是坏人,它表现也是这样的,所以你必须去面对你自己的镜子,去认识自己,不管是好或不好,这个过程就告诉学生必须把握这个方向,如果你没有进一步提升,它永远在那里,所以从这个地方开始来引导学生学习,怎么去思考一些大哲学,大学问。我坚信早一点让学生思考人生的大道理,对他们是有好处的。
从自己的名字开始,不管这个名字从哪里来,它始终是有意义的,说一个与自己名字相关的简单故事或者是复杂故事,都可以。挑战学生,你想让你自己的名字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当别人看到你名字的时候,你想象他对你的印象是什么。
当下大部分学生都不是很了解自己,有同室友,同班级的会来修这门课,我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找七个这个班上的同学,让这些人写下他们对你的三个不同的印象。其他人如果觉得前面几个人说的很有道理,他也可以发问,最后这个过程就很好玩,大家都玩的很开心。回过头来怎么收,在同学写的这些印象中,到底重复最多的是哪一个,也就是他给别人第一印象是什么?这个印象他惊讶吗?他认同吗?他喜欢吗?别人对他的印象里面哪些是他非常惊讶的,比如有个学生拿到的结果是,他看起来很有智慧,他吓了一跳,说我从来没想过我会被别人说看起来有智慧。所以这样的过程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相对是客观的角色来看待他自己是什么样的情况。
在我们人生旅途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去的我们是不可能完全割舍、割开或是忘掉,它永远伴随着现在的我们去运转,而现在的运转的是怎么通往未来的我,这个过程中我们扮演许多角色,不管你是父亲,是母亲,是哥哥,是姐姐,是儿子,是女儿,你是学生,你是老师,你是任何职业,这些都是我们的角色,你可以自己选择。但是不变的是在运转我们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的润滑剂是什么?是你自己的人格特征,这是永远伴随你的,还有你的核心价值观,或者是你价值观。
怎样挖掘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呢?就是两两分组,AB,A问B,B先回答,完成之后换成B问A,说你的价值观是什么?然后他回答,接着问为什么?继续。不断一层一层像剥洋葱一样的问,但是过程中不只是问为什么?之后要问怎么样、是什么?或者是其他的问题。因为他们一般没有专业的、规范的访谈咨询经验,所以我会找志愿者先演示给他们看,让他们比较清楚需要往哪边走,所以这也是价值观的探索过程。
领导力课程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展现一种魅力,这个魅力怎么展现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是你能吸引你的观众,我就觉得你很有领导力,你领导别人帮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是你的领导力,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说不管你有什么价值观,你是什么出身的,你只要能够去影响别人,你的领导力慢慢就会形成。
领导力不等于表达能力,就是我们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些学生可能表达非常好,他有更多的机会,其他人的机会少,但是这个不应该代表领导力的全部,我们教师更应该在这个里面去设计一些规则的东西,让有些同学也能展现自己的领导力。
我给学生分出许多小组,小组有组长,组长一般就是自愿,看哪个同学自愿踊跃报名,他如果愿意,那这个组自然就形成一个组长,如果大家都比较内向,不爱站出来,那我就说就指定一个,当一段时间看一看,然后就反复这样,假如十个人一个组,组长的机会就多一些,同学反馈给组长,然后组长再反馈给我,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组长对其他同学的一些责任感。
我这里引用一本书,叫做《Leadership Explore Yourself for College Students》,它里面有一个章节《Understanding Yourself》,我很喜欢让学生在课前读,它里面讲的非常清楚:我们这辈子花太多的时间、资源还有精力,把我们的错误地方去改掉,即木桶理论,但是对已经越来越成熟这些成年人来讲,试问有谁把所有的缺点都改掉了?基本上很少的,那么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具备一定素质的前提下,我们是不是要转换一个思维,用管理的方式更好管理我们的弱点或缺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我们的优点上,而这时候内向就不见得是坏处。打个比方,我们在团队合作的时候,除了里面的活动以外,我会提醒,刚刚在团队合作过程中你们回想一下,谁是第一个跳出来说话的?谁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又是谁在提出的想法里面找他里面的问题?有两个到三个不同的想法之间,大家在争论的时候,这个就需要意见沟通者,最后就要给总结。这些不同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习惯哪几种角色,有没有发现你这个团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角色?内向的人有优点,因为他是静观其变,用心听,最后他总结出来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会挑战学生,当你的优势过度的时候,它可能就是双刃剑,自信过度就变自大,但是缺乏自信就很糟糕,相反的你的缺点不会永远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缺点,它总是有机会发光的时候。
在的价值观里面,我特别挑“感恩”这两个字来说,这个核心价值或者是这个价值观是很有感染力的。我让学生写感谢父母的一封信,让他们贴好邮票,写好地址,然后写好我也不看内容,作为他们一次小作业,让他们寄给自己的父母,他们写的怎么样我无法管,我只是帮他们提供一个渠道,有些同学可能从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
如何在我们的课堂中,让学生真正的学会感恩,有感恩精神,而不是永远在追求名和利的过程中,是每个老师应该去思考的。
感恩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东西,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个人是否感恩,在很小的时候,他这个能力就已经具备了,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他会做任何事情,别人帮他做他都会谢谢。但是呢,从小他感觉到他说完谢谢以后,他没有感觉这个谢谢给他的力量,好像对方不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慢慢随着他的成长他就觉得这个不是很重要,所以他长大以后他就很少去感谢别人。所以到了大学以后,老师要教学生怎么感恩,比如说学生帮你做一个什么事情,你也可以很真诚去感谢他,他慢慢的也会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他觉得,每次被谢谢以后,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正能量提高了,他自己也会学着感谢别人,这个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才会提高这个能力。
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呢,引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本书,叫《Give and Take》,简称为给予理论,研究显示真正的成功给予者,他所产生出来的效能跟效益,是大家常常忽略的。比如马云的成功,不是他下面的默默无闻的给予者,就是他财务者的支持,他其实早在多年前就破产了,因为他的资金周转不开,可就因为他是一个给予者,他人脉牵扯着海峡两岸、三地到四地,所以他很快把其他区域的资金赶快补齐,度过创业期的一段最艰苦的时候,才有今天的马云。所以我是应用这个给予理论,去鼓励学生多给予,而且鼓励曾经给予很多,但是常常被家长,被同学笑的人,给他们一些鼓励。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你们要思考,如果你永远当一个索取者,哪一天你掉下来的时候,那些互利者就等着打落水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