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与教学管理部门面对面》午餐会上,关于教师建议的改进:
教务处实际负责排课和排考的老师只有两位,每个学期课程的安排量大概是4000门次,每个学期最后两周要考试的课程大概是900门次,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师也是非常辛苦。我们现在已经在考虑,把专业课的排课归到学院去,各个学院排自己的专业课,因为每个专业课都有自己的特点,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公共课的和通识课,但这个可能是涉及到各方面的工作,包括信息系统的支持,我们跟网络信息中心也都交流过多次,因为交大的排课选课这些系统都是由网络信息中心来负责建设和维护的。所以现在已经正式的计划往这个方面去发展,在考虑方案如何去设计,但是到具体的实施,肯定要有相当一段长时间,因为要设计方案要测试,确保没有问题然后才能正式推行。
两个长学期都是18周,我们一般是第10周组织所有学院进行考试安排的确认,第14周周三发布考试时间。教务处从开始排考到最后的确定,需要五周时间。在上次午餐会上,老师们提建议希望把考试的时间发布提前,其实这个建议在学代会上学生也反映了这个问题,他们是从准备考试角度来考虑的,学生认为如果14周发布考试安排,17周参加考试,准备考试的时间太短了。所以现在我们其实已经确定下来,从下个学期开始,把整个排考以及考试发布时间整整提前两周,也就是第8周跟各个学院一起启动排考的工作,第12周的周三向全校发布期末考试的信息。
对于学风建设,目前教务处正在开展一些工作:第一,2012年出台《上海交通大学学业诚信守则》,我们发给各个学院,并且各个学院发到每位老师的邮箱里,因为学业诚信守则不仅是关于学生是不是在考试当中诚信的问题,也包括整个学期的其他环节,比如做作业、做实验、写论文、参加竞赛等,学生只要进入上海交大以后,他的整个学习环节都应该遵守诚信。据教育部的老师反映,这个诚信守则是国内首批高校发布的。每年新生进校以后,我们都会印发新一版的学生手册,里面都有《学业诚信守则》,每一位同学都会签署一个承诺书,这个是连同学生口在开展的工作。
第二,每学期考试之前我都会参加一个考风建设大会。这个大会是由学指委组织的,是面向全校的,参加的人员包括每个班的三名学生代表,全校的思政老师、班主任。在会上我和学指委秘书长会分别做一个关于考风考纪的报告和宣传,我们尽量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宣传积极向上的学风和考风。
第三,重视跟和学指委的沟通。学生的学习体现在整个学期当中,不仅是最终的考试。期中考试之前,我就要跟学指委的领导一起交流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同时跟各个学院一起关注学生的动态,对于需要帮助的同学及时提供帮助。
本期午餐会观点:
机动学院是按照评教结果发奖金的,如果出现无效评教,这会影响到老师的工资,而且是很大一笔数目。所以是否可以考虑360度评教,也就是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督导评价,或者请学生进行高频率评教,每周一次或是两周一次,通过多次数的评价减少随机性,因为随机性太大对我们老师来说不公平,同时也反映不了实际情况。
我们每学期需要为全校将近3000教学班次做评教,这样大一个量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可能不同专业对评教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尽量希望能够满足各个学院的个性化需求,但是做评教系统的老师反馈,因为这是做一个全校性工作,这样一个系统无法做到非常个性化,如何能满足各方面的声音,对我们来说现在确实是力不从心。但是缺失的这一块工作可以放到学院去做。到目前为止,管理学院有自己开发的一套系统,密西根学院引进的是国外的系统,这些对我们的评教系统都是非常好的补充。所以可能学院可以在评教方面应该加大作为,但对此我们也没有办法强力要求。
评教不能是长年不变的,不应该做一个系统以后,就一下用很多年。要适当的修整,可以做个立项课题,和老师、学生、管理部门结合起来,甚至跟兄弟高校的教育部门结合起来,做专题研究,做研究的时候要调研,做调查,通过课题研究出合适的评教系统。
不断改进评教系统,合理公平地评价每一位教学人员,并且将成绩公布,从而做到公开透明,激发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个别老师反应因为对学生要求严,所以遭到了学生的恶意报复,导致评教成绩不佳。我认为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从数学上来讲,当样本容量很大的时候,同学们的评教还是很好地反映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的。
我访问过几个国外的高校,他们的评教基本上都是采用在最后一节课用纸制版。作为电院的专业老师,我开设的全英文课程,电院给我的评价方式也是纸制版,但不是最后一节课程。随便某天上课,有一个评教的老师,利用课间的时间,他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张评价的纸,学生在上面打分,我是回避的。最后学院发给我一个邮件,上面包括每一项的详细分数,总共得几个ABCD,根据学生给建议和反馈,学院院再给一个总结性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给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而且我知道我在某个方面还需要改进。这样的方式对我帮助很大,让我也越来越有信心。
目前的高等数学是一起上课、统一考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成绩往往很不理想,大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未来发展,建议选择难度系数较小的同济的课本,单独命题。
有分量的课程每学期不得超过三门,这些难度大、耗时多的课程,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修时间,根本不可能掌握,最终搞得所有课程学生都学不好,也不符合教育的理念。
将一部分课程放在开学前两周之内考试。特别是二专,如果都放在学期末考试,结果导致很多同学顾不过来不得不放弃二专。
把一个不适合读交大的同学录取到交大,这本身对他是一个伤害。因为他很可能跟不上节奏,甚至于难以毕业。如果读一个他适合读的大学,可能他驾轻就熟,这对他的自信心和学习成绩都是恰当的,这就叫因材施教。所以我建议将各个省的学生的平均成绩进行排名,排在前面的,下一年招生名额将会增加,排在后面的将会减少。这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而且影响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将会大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需要政策照顾的边远地区例外。
建议新生入学理工科第一年不分专业,全部都修相同的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解析几何、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外语、政治等等,第二年再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分专业,这样留给他们一年的思考:究竟我适合读什么专业?一旦选定则很难更改。目前,要想转入数学专业就必须留级,代价太大了,也不利于数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相信其他专业也有类似的情况。
关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如下:
课程太多了学生就会疲于应付,根本就学不精,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正因为一专的课压力太大,导致二专的课很多同学坚持不下来,但有时候恰恰二专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国外大学的学生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考试,他们每天都很忙。但考试的题目并不是特别难,估计难度大约等于交大所有试卷的平均值,而且比较稳定。一般只要努力了拿90分并不是很困难。
国外大学生上课和考试不是相同的老师。任课老师和学生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主持考试、阅卷的事情,老师上完课就走。这样,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完全可以决定这个老师的工资待遇(他们每个学院都有Committee,这个Committee会根据你的工作表现来决定给你的待遇。),学生也没办法为了寻求高分来贿赂任课老师。至于有的班级考试成绩差,老师可能会抱怨生源差,责任不在他,但好的老师就会有好的学生慕名去选你的课,所以如果你的班级生源差,也反映了你的教学不成功,不会得到很高的待遇。教学效果佳、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会有校长奖。我们也可以考虑颁发这样的奖项,用来鼓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即:A,B,C,D 四个等级,并且要保证A,B占据大部分的比例,D(不及格)的比例不得超过10%。宣判一个同学这门课不及格会极大地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对这门课的兴趣,对培养人才不利。
要将老师上课的激情、感染力、亲和力、人格魅力也纳入衡量一个教师的工作水平的判定标准。类似于根叔、郑强教授,他们都是充满激情、感染力、亲和力以及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