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实验的目的,对每个实验制定了一个问题集,问题集的编制是非常有讲究的,是按照布卢姆思维的分类,从知识、理解,到综合设计等等这样一个过程来编。每个实验编八个题目,而且这八个题目,不同的实验课程还不一样。为什么?因为我们物理实验中心,有面向全校的工科学生,还有面向致远学院的学生,面向我们物理系自己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基础不一样,所以问题集要分层次进行设计。问题集设计好以后,在教学环节分组,我们是两个人一组,分为八组,每组同学出一个题目,然后自内讨论。讨论好以后,他们派一个组长发言,回答我们问题集相应的问题,其他组的同学对他进行评点,是不是讲对了,或者讲的不到位的地方,大家再讨论。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进行评点。八个问题,如果全部讲完,讨论完以后,这个实验的主要内容其实已经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热烈,效果比较好。从另外一个方面,这个也逼迫同学,他在做实验之前,预习要花工夫。我们以前做过调查。一般来说他实验预习花的时间大概只有五到十分钟,就是把讲义看一看,时间非常短。经过我们这样的教学环境改变以后,同学预习时间大大的延长,有的甚至达到一个小时,因为他要准备课堂上的提问,所以效果还是可以的。
我上的是能源材料课,这是一门专业课,如果仅仅讲材料与能源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要打瞌睡了,而且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玩电脑。所以我就把能源和材料上升到政治的因素,上升到国家战略因素,这样学生就很愿意参与了。比如跟学生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地方冲突很多,尤其是在中东的冲突,这和能源有关系的。我把能源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愿意参与了,他愿意参与了,愿意讨论,他肯定对这门课就感兴趣了,后面上的课他也愿意提问题,回答问题了。
要注意让学生参与时候,千万不能让学生感到心里有压力,他轻松的时候,就更加愿意参与,所以我当时讲了,谁要是在这个课堂上提的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或者大家都来讨论了,我给你加三分。但是如果你提的问题没有引起共鸣,我也不记名的,算你参与一次。因为我要求学生来上这门课,都要有参与经历,但是不加分,这样学生他感觉到我想到的我都敢说,我至少不会被扣分,所以气氛还是很关键的,如果是紧张的气氛,参与起来效果肯定不好了,一定要轻松的参与效果会更好一点。
我听过商学院一个教授讲的有关于学生课堂参与,他们是这样设置的:他们考核学生,平时课堂上参与占总分数的40%到60%,每次课都要派三个学生在后面去分别记录这一节课或者是这一天的课都有谁参与了,发言的内容是什么,你的内容有没有用,他是从三分到负一分都有,所以学生都抢着去发言。我听了之后,第二天在我课上就用了,但我只占了占10%,我就专门指定了三个学生去记,那三个学生特别愿意去记,特别愿意参与,对于那些确实不想学的学生,有了这个激励,他就去学了,所以我觉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他不要有压力的去学习,让学生平时的分数多一点,他有可能就会更愿意参与。老师会很清楚,今天谁发了什么言,好还是不好,而且每个人他自己发了什么言,这个是有共识的。
首先我是给他们签到,进来以后这个签到纸是在同学当中传送的,这种点名是不影响教学进度的,也可以课间的时候签。我偶尔在下课的时候检查一下,被抓了不得了,你所有的这种签到都是被作废。再一个签到是你的笔迹,我会把签到的笔迹对照你卷子上的笔迹,你让别人签到就不起作用了。首先来听课他才有参与的前提,他听都不来听课,怎么会有参与。签到以后,全勤的有什么好处,我说假如你还差个位数就及格了,老师可能会帮助你想办法帮你拉几分,假如你平时考勤这么差,甚至也让别人代签,你58,59,对不起你还得重修。卷子上我都公开的,我改完以后,谁都可以看,你说我什么地方给你少分,如果是我的错,我可以把分给你,但不是我的错,你天上永远掉不下馅饼来,你差这一分,你就得重修了。
我是给他们抢答加分,比如昨天晚上我给二专上了数学课的,我说什么叫代数,其中有个条件是有单位元的环,请同学们举一个例子,就是有没有这个不含单位元的环,结果一个同学马上抢答了,他说全体偶数的集合,是不含有单位元的环,我说答得非常漂亮,脱颖而出。下了课以后我让他过来了,我给他加一分,这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他最在乎什么,你就给他什么,他成绩高了,就有奖学金,就能出国留学,就能保研,就有未来。
我要说的是叫做一周作业秀,因为我们数学上比较讲究用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样一个问题,班里一共四五十个人,这四五十个人做同样一道题肯定有不同的方法,我让我的助教每周都选出三到五个做的方法特别好的,特别有借鉴意义,这些同学到黑板上来,把你的方法秀给大家看,大家看看他的方法又好又简洁,使了什么样的方法才得出来这么漂亮的结果,一方面这几个同学将会得到加分的机会,因为他平时的成绩就提高了,另一方面也给同学们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借鉴,也就是说大家都分享了他好的方法,也提高了自己。
学生观点:
关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我分小班和大班来讲。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我觉得小班教学就是老师和十几个同学,老师如果在言语当中透露出他不喜欢同学一边听课,一边玩手机,同学是会听的,因为就十几个人,如果老师说了一遍两遍,这个学生会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然后旁边的同学也会觉得他都已经被批评了,我也不要再玩了,最后整个课堂气氛会相对比较好。大班,我大一的时候上过一个课,大概五六十个人,当时老师采取的办法,也就是像之前老师说的那样抢答可以有加分,这个也是可用。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愿意参与进来,确实是能够影响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否愿意跟老师一起往前进的。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课堂,这个老师也是讲授式的课堂,他没有用特别多的技巧,但他在讲述的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单指让某个学生来回答,但是他盯着学生,让个别学生回答或者说集体回答,比如说他在导入公式的过程当中看着学生,让学生一起往下说,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参与进来了。学生如果跟着老师走,无论是用哪种方式,都能让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走,最后的学习效果应该是很好的,最后反馈下来也是一样的,学生也是这样描绘的,课堂效率非常高。有一些方法能够让学生感兴趣,无论是老师哈哈一笑,或者中间讲个笑话,只有让学生对你感兴趣,他可能才会对你说的话感兴趣,你说的是什么,你当然说的是课程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学生愿意参与到你的课堂当中来,无论你设计的什么样的情境,愿意参与总是好事。
我所经历的小纸条有两种,一种是课上,我上大物理课的时候,老师会在课后结束前十分钟左右,布置一个跟这节课所上的内容有关的题目,让大家写一下这道题的答案,也可以算作平时分的一部分,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签到,一个是大家为了回答问题,大家肯定上课的时候比较注意听老师讲课,或者是在课前预习一下内容,这个对我们最终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好处的。 第二种小纸条是我们上通史课的时候,是关于经济政治方面一个大班,大概一两百人左右。然后老师会在这节课的时候,说某本书或者某篇比较好的那种文献,或者评论,让我们下课后去阅读,然后写一篇几百字的感想或者说提出几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课上交给他,他下了课以后,可以回去看一下我们写的东西有没有问题,挑出一些比较好的,或者我们大家比较有共性或者有特点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时候学生听到自己的问题被老师提出了,然后感想被老师点评,他心里应该觉得重视度是很高的,就会很愿意去听。
如果要提高参与度,最好是一个PPT的方法,一个小组或者个别几个人,每个人上去演讲PPT,大家在听完PPT之后可能有所提问,然后互相讨论评点一下这个PPT的优点、缺点是什么,这样大家的参与度会比较高。然后老师以随时来提问。然后老师讲课的时候,希望老师的声音不要太小,然后也不要太有催眠性质,这样很多人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他就跟不上他的节奏,或者听不懂了,然后他可能就不会想去听这个课程。其实大多数学生不听课,主要是他听不懂这个课,跟不上。
实验课和实践课关键是要自己亲手参与,比如说我们设计自己的实验项目,我们会亲自动手去设计,用激光打印出什么样的文字或者做出什么样的图案,这个是我自己亲手设计,亲手去做,我觉得比大学物理实验课上,按照实验目标、实验目的一步一步做下来好了很多。我希望能够课上通过同学们直接动手的表现来直接给一个分数,可能会比较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