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和回应是老师日常要做的工作,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倾听就无法回应学生。倾听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途径,有效的倾听,再加上一些回应的技巧就可以实现和学生非常良好的沟通。
教师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和老师心目中的答案有点背离,但学生还有想说下去的意思。这时听到后面的同学轻声的说出正确的答案,老师马上就请这位同学大声的回答,而前面那位同学则悄悄的坐下。
学生理解老师问的问题的意思,只是无法表达出来或学生的表达不能把问题说清楚,老师表现得有点着急,怕耽误教学进度而失去倾听的耐心。
我们现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时老师就要进行有效倾听,听学生问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这样问,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怎样的,还有一个是老师在课堂倾听学生的争论或者学生问老师的问题的时候,要具备非常敏锐的一个观察的能力,从学生的发问当中能听到一些意外之音,这个意外之音指的是教学过程当中一闪而过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些特别有意义、特别有创意的一些点子,或者是问题的回答,这个就是意外之音。
老师在课堂上怎么倾听,首先就要做到对学生的一个尊重,无论这个学生他可能是表达不是特别的清楚,也可能他声音非常小;也有的同学可能说的有一些比较背离我们本来想要的答案。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老师首先要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然后是专心和专著的倾听,最后就是一个耐心和什么时候打断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完全等这个学生从头到尾的说完,可能说完,对于整个课堂没有多大的帮助,不打断不代表你不能介入,所以我们要适当的介入和引导。
另外就是回应的问题,老师在回应学生的一些回答或者是他们之间的辩论时,要有一些面部的表情,面部表情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回答问题,比如说如果你看学生有一些胆怯,其实他是知道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的,或者是他的表达也是能够进行下去,只不过声音有点小,有点害怕,这时你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一个真诚的微笑,让他继续说下去,大胆的说下去。有时候学生讲的非常到位,非常好,这时要表示赞赏,竖着大拇指。这些方法都可以用在倾听的过程当中,适当的做一些回应。
在倾听学生发言时,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答案的正确与否,而要注重介入和引导,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要善于在学生的回答中发现含在其中的问题、困惑,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与准确度,了解到一部分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知识,判断出需要解释、补充的内容,这对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帮助颇大。
我在法国做过两年的交流学生,感觉欧洲的学生更活跃一点,状态不太一样,不大会举手发言,大家很随意,课上会有很活跃,会跟老师有争执,整个交流会自由一点,下面的同学直接想讲就讲。比如说实验课,我们一边做实验就可能随时有问题提出来,这时候老师就会有供不应求的感觉,因为大家都会很想尽量多的得到老师指导,所以就觉得交流也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的。
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家不愿意发言,有问题要提问题,他们基本上都不讲,有时候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回答问题加分,这样来鼓励,这个分会加到期终考试成绩里,这样学生考虑到自己有时候考试不好的话,会想去拿点分,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回答我就加分,加分不仅仅是回答,你回答问题如果有一定的深度,讲的时间长一点,质量好的话肯定是给四到五分,质量差的话是四到三分,如果随便说一下会给一到两分,这样会有点效果。如果没有鼓励措施,发言人会少。
我希望学生自己是由衷的想说话,尤其是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因为他总也不说话,很能说的同学都是抢着这个机会,他没有机会,我觉得实际上老师仍然是不是可以采取什么措施,不管是什么,一定要鼓励那些不太爱说话的学生去说,不要有压力。我希望这样做,他的一个方式真的很在乎什么是正确答案,就是让你说话,讨论。
我发现有的学生尽管他从来不举手,但是你把他叫起来的时候他挺能说的,说的也挺对,所以我感觉这里面有学生个人性格的问题,有的比较害羞,不太喜欢在公共场合说话,跟小时候整个的一个培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关系。还有一个是老师跟同学之间这种关系也很重要,老师跟同学之间比较平等,比较融洽就愿意说,所以我觉得想办法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观点:
对于一些理论课,老师可以加上一些互动的环节,来增添大家的互动性。当老师问的问题全班都很沉默的时候,老师可以说先分组讨论,每个组派一个代表来向大家展示,这时候气氛也会被调节好的。我们媒设学院的本科生是有专教的,我们的教室被围成不是很正规的圆形,这样比较活跃,老师可以站在中间给大家讲的,也可以走到桌子旁边畅谈人生和你的作品什么的,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回应。
老师围着整个教室走,有一些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看手机或者是聊天,老师在下面走会有一个无型的压力,这个老师本意可能不是这样,但是学生可能会自觉不自觉的对自己产生约束,就会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分享的东西上来。老师也可以采取点名的方式,就我个人感觉,我在上课的时候有时会懒懒散散的,老师拍了一下肩说请你回答问题,这个作为学生来讲,内心上有一种不抵抗,还有比如说老师站在上面找一下同学回答问题,他就起来的时候心理上就觉得有一万个不愿意了,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走动的话,会比那样的要好很多。
有些老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他可能是更加专注于所谓的教学的进步,所以说他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感觉老师在自说自话,所以说学生他只有被动的听,要不就是和老师之间产生隔阂,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我们媒设学院有很多课程是要做好PPT,然后自己上台讲,关于这个我想说明一点,希望老师在听我们讲的时候能够做一些相关记录,比如说你在PPT里面主要讲一些什么,有什么方面的问题,有什么值得跟大家讨论的,我们讲完之后再跟大家讨论一下,这样我们做PPT的同学都会觉得很开心,自己做的东西能够被重视,然后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效果。如果是大家花了做了很久的PPT,自己也觉得好像讲的很好,效果不错,但是老师一个评价也没有,对这个PPT没有发表过任何看法,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下一次做PPT的时候就没有那么用心了。
对我们学生来说真正在课堂上听懂老师所讲的,并且能够做到自如应用的比例不是很大,老师在教学应该起到有一个大的指导方向,这门课我们要学什么,然后从哪些渠道获得资源,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方面,从各个方面着手,然后找资料、理解资料、自己做出来。如果我感到有疑惑的话,我可以及时的去问老师,得到一些老师的指导和引导,这个是我们需要从老师那学到的,而不是仅仅是把所有的知识点列出来,我们被动的听,这样的效果是不大的。
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活跃度不大,我对比小学到大学的时候,我小学举手抢答,但是到大学就没有这种氛围了,我个人感觉,从大一开始我对学习的渴望和积极性是很高的,也是很愿意回答问题的,但是为什么随着大学年级的增长,甚至到研究生硕士生氛围活跃度为什么会减小?大家都在抢答而你不回答觉得你是另类,但是大家都不回答你去抢答,别人会觉得你另类,所以我觉得这个氛围应该从大一培养,大一刚进来我想回答老师的问题,但是周围都没有人回答,就错过了这个机会,慢慢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不回答,就养成了这种习惯,最后都没有人回答问题了,所以老师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大一着重培养一下。
对于学生反馈的问题应该及时沟通,我的个人经验是我跟老师说的话我会把问题说清楚,如果老师不能理解的话,我对比一下,看看我们之间的理解差错在哪里,如果反复不能理解,我就一步一步从头开始看哪步出了差错,这时候老师针对理解差来进行一个针对性的回答,如果我听懂了可以继续往后看看有什么问题,这个时候我希望老师倾听我的问题时多一点耐心,不会让我觉得你时间特别赶,耽误你的时间,越紧张越担心就描述的不是特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