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6日
首先是课程的开放,先建一系列精品课程,同时遴选一些好的课程,在cube平台上做一些建设。我们7月9号召开了一次在线教育国际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有几项工作,一是跟coursera签订协议,把我们的课程放到coursera平台上,现在是六门课在这个平台上运行,其中有三门课程已经结业了。接着,我们跟国内的高水平大学签订联盟协议,建一批高水平课程在这个平台上,为全国的老师和学生的在线使用。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有几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一是需要吸入优秀的课程,同时需要把国内好的课程建设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所以我们建了一个好大学在线平台。今年4月8号,好大学平台即将上线。我们希望通过在线教育促进校内的教育体制改革。
课程走出去非常重要,中华的传统文化,通过这种平台走到国外,尤其海外的学生,因为中国的文化受语言的影响,传播的不是很多,他就可以通过MOOC来了解,这有很大的收获。海外的华人,他们到了国外,长时间很少接触到中华文化,他看到这个课程以后,觉得帮他找回了以前的基础。
一个海外的营养师,他发现中医药的课程,给他带来新的视点,他一直在跟这门课程;还有一位同学是人类学的,他学完中医的针灸以后,给他在人类学的课程上有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个学生是俄罗斯的,他一直在抱怨我们课程有一道作业没有提交成功,他说是因为春节的时候,我们学生都放假了,没有来得及把中文题目翻译成英文,他看不懂中文,觉得很不好,因为前期一直在跟这门课程,如果这个落下来了,会有很大影响。为了这个,我们给他写邮件,劝他,让他好好学习。我们的技术团队跟coursera联系,让他把作业的提交时间改一下,单独给他重新提交一次,让这个同学最后完成学习。
从这些案例来看,我们课程是很受外面欢迎的。
我们的课程,在上海高校的学生可以自由注册,我们会有一个认定,认定以后在线学完,学完以后通过MOOC的方式进行翻转,或者进行线下考试,作为最终成绩。认定为各个学校自己的学分,这是学分认定。第二个,我们在做二专,法学院的二专将在2015年的春季对外发布,还会建13门课程,学完这些课程以后,再加一个毕业设计,就可以拿到在线的二专,把法学的课程全部MOOC化,这样就可以把MOOC的形式运营在不同的领域,一个是课程的教学,一个是二专的教学。
做这个工作,比我事先的预想要复杂,要难一点,要投入的时间多很多。我们拍摄的时候,要做一些模块设计,这些模块跟我们平时课堂里面不大一样,我们要适应在那个平台上,要把内容碎片化,十分钟二十分钟做一个模块,进行课堂设计,投入比较多的。我觉得还是愿意做这件事,因为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
内容是我自己准备的,摄像对我的内容不熟悉,后期制作,摄像摄好了,后面还需要有背景的,如果他对我这个课程熟悉,他可以自己找,如果不熟悉,我要提供一些背景材料给他们,让他们做到里面去。技术的活是他们做,如果技术做的比较熟练,技术和内容会结合的更好一点。
我平时讲课都是走来走去,随时向学生提问,随时有互动。MOOC因为没有教学对象,从头到尾把课程设计的东西讲出来。录MOOC的时候觉得不是很自然,这时候要充分想你怎么做演员,不能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如果做的好了,入戏了,拍摄的时候,更好的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演员,我觉得这样就会觉得更好一些。所以说MOOC和传统课堂还是有差别的。
也许我们做混合式的更好,不只是做网上的,专门看视频的,如果除视频以外,还有线下的活动,线上线下结合起来,这样更好,这是我基本的体会。还是希望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或者是能够做到线上线下互动,更好。
关于校内的学生选我们这个课程是这样做的,我们在做试点,校内课照常开,在线课程也可以选。学生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他可以选择在线的模式,或者校内模式。这样做的好处,一个可以对比这两个模式开课的效果,到底有没有很好的提高,或者理论欠缺,探讨一种方式,不能到时候拿线上的学习替代线下。但是我们会加一个考试,期末老师用一样的试卷,如果考试最终成绩是跟校内成绩是一样的,学分是可以记录到成绩单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加一些讨论的课程,基于Mooc的翻转线上线下是同步进行的,工作量是按照正常的课程工作量。这是我们在做校内选课的模式。对于未来,我们现在是预估,可能会给每开一论,再给一到两万的开课运行费。做MOOC的时候有预算比例,第一次开课可能,你做平常课的30倍,这是非常大的投入。第二次开课只有1/3了,量会小很多,越到最后越少。后面的运行费会少一点,但是有持续的投入。我们学校在募集各种投入,前段时间百度、英特尔,都愿意支持我们做MOOC课程。
MOOC视频,现在所定义的,大量的开放的在线的课程。是不是有可能在播放视频过程中能够把一些知识,特别是学术资源,在这个课程周围或者相关东西能够凝聚起来,或者推送给读者,推送给学习者,他不光看了这门课,相关还有一些东西,包括视频、学术论文、期刊、图书等。如果在这方面整理比较好的情况下,有可能会提升MOOC,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
交大有很多资源,而且有很好的条件,能不能够将MOOC推进办公室跟图书馆整合一下,尤其图书馆很多的老师,他们都是分科的,尤其年轻老师。现在所有的在职老师压力很大,你让他去看国外的资料,不太可能。图书馆的老师,又有那么多资源,能不能分科,进行一下二次开发,来选择一下,然后图书馆通过MOOC办公室,打包给各个学院,给你服务到家,给你送上来,给学院的老师来看,这样就等于你先过了筛,给了他优选,这样就把这个事做实了,也节省了很多老师的时间,各个学院推进起来也许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