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种练习和反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观点集锦

2014年3月19日

  • 练习和反馈必须结合在一起使用。

  有一本书叫《异数》,他的核心理论就是“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说一个人要去做某项事情,如果有一万个小时的积累或者是练习,那么你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专家。后面有一个人,他写过一个文章叫《一万小时定律需要证伪吗》,大致意思就是说如果一直给学生练习,但是他从来没有接受反馈,他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专家,但是由于要用一万小时去证明需要很大的强度,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去证伪。后来有一些人通过研究就得出了一个结论:当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不给他足够的反馈,他的无效练习的问题会很严重。总而言之有练习就必须有反馈,练习和反馈必须要结合在一起。

  • 教师在给出学生目标时要清晰、具体、可衡量。

  作为老师让学生做什么,必须说清楚说具体。有一个SMART原则,就是你给出的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的,可测量的,与其它的目标相关的、可达成的、有达成期限的。就是要简捷清晰的、明显的告诉学生你的目标是什么。

SMART原则(S=Specific(明确性)、M=Measurable(可衡量性)、A=Attainable(可达成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bound)(时限性)

  • 编制评分表,指明作业的标准。

  作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要让学生有一个了解。关于评分表,不同的老师可能做出来的程度也不一样,“优秀”是一个什么描述,一般”是一个什么描述,或者是“差”和“不好”,又是一个什么描述,它会给出很清晰的一个标准。

  • 提供目标行为的范例。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做的好的作业,在下一节课提供给学生看“做的好”的是什么标准,给一个具体的例子,学生可能会更加清楚明白。

  • 告诉学生应该注意避免什么。

  关于作业,可以给学生一些反例,就是一些做的不好的例子,有了好的例子还有一些不好的例子都提供给学生。

  • 评估学生的已有知识,确定恰当的难度水平。

  要去评估学生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高水平的挑战会削弱新手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因为一般学生上课,出于兴趣是一部分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他必须要去学,他有没有信心把这个课学好,我觉得还需要学生跟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磨合的过程。如果他是一个新手,最好是从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开始。如果刚开始就把难度提的特别高,可能对个别学生有效,但是会让绝大多数的人感到恐惧。

  • 创设可供选择的练习方式及内容。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去做,或者是给两道或是三道可供选择的题目去做。我们有很多这样的经历,这个经历告诉我们,我们是希望有选择性的,这让我觉得我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同理,这也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伴随着课程进展,不断提升教学目标和行为标准

  伴随课程的进程,不断提升你的教学目标和行为。这需要老师去监测,看你的学生现在到了什么样的水平,然后不断的把目标给调高一点,让他慢慢的进步。

  • 如何掌握练习的数量和频率。

  是不是我的练习越多越好,或者是频率越频繁越好?其实不是这样的,这涉及到老师的精力问题,老师批改作业或者是学生做作业,都要花时间花精力,所以这个“合适的频率和数量”需要老师去估计。你觉得(作业量)学生是可以完成的,他应该有时间做这个事情,我们老师在学生练习之后也有精力去给他一定的反馈,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

  • 设立数量、类型、频率等练习的预期。

  这个预期包括:给学生布置作业之前你要告诉他我给你布置多少数量;这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你们大概多久可以完成。还有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完成任务的时间大概是教师所用时间的三到四倍。

  • 反馈就相当一个GPS。

  反馈的作用他就相当于一个GPS,他能告诉你到达哪里了,你有没有偏离方向,这个是最主要的作用。

  • 反馈越及时越好。

  你在他做作业后三天内给个反馈或者是两周以后才给一个反馈,其实效果是不一样的,因为两周后他已经忘记了(作业的内容),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他的错误已经强化了两周了。

  • 学生在后续作业中的反馈,是如何整合上次的反馈意见进行本次作业的。

  打个比方来说,比如说学生这次写的不好,老师给一个反馈意见,最好是下次师生沟通时老师问学生:我上次给你写的评语后你改进了没有,是怎么做的,是怎么看待我的反馈意见的?

  • 班级反馈,同伴反馈是不错的方式。

  老师可能会觉得,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反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有一种方式是班级反馈,就是把学生特别容易犯的错误挑出来,进行全班反馈,这样的效率应该会提高一点;还有一个是同伴反馈,这个和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也是有关系的,同伴去教他一个东西或跟他沟通一个事情会比老师更有效果,这也是哈佛大学一个教授做过研究的。

  • 在反馈中平衡优势和不足。

  应用三明治反馈法,即先肯定再指出不足,必须要具体明确的指出不足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不清楚)学生就不知道老师希望他具体干些什么或者是说些什么。

  • 通过布置团队作业可以使同学之间相互反馈。

  可以把作业形式布置多样一点,不是一个人做作业。我比较喜欢团队的作业,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完成一个项目交上来。怎么样把这个项目控制的很好(是有难度的):我让他们把过程录音,让他们几个人去讨论,把过程录下来,我知道每个人都在贡献,有一个团队精神,可能会有一些意见、可能会相互的协调,不仅我会给他们项目的分数,队员之间也会有一个互评。还有一个是把他们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学生也来评,这样就有三个(角度的)评价,我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组员互相的评价。我觉得这样做比较有效,通过一次作业他们可以学到很多,老师的工作量也可以减少。

  • 展示学生做的好的作业,学生会学到很多。

  我会把做的特别好的作业展示出来,集中展示或者是印刷成小册子,让他们知道“好”是什么,有时候把A、B、C三种成绩的都选个代表,让学生给自己打分,这样学生就会知道很多。

  • 国外大学通过在课堂上的练习和反馈是比较多的。

  我观察过一个国外大学的课程,大概四十五到五十学时,课程的练习和反馈在课堂上进行得比较多。这个课程一般是一周三节课其中一节课专门是习题的练习和反馈,这种练习和反馈在我看来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面对面深入沟通的机会,另外一点是让学生知道老师最终想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观点:

  • 对于一些理工科类的课程,学生希望得到老师面对面的反馈。

  像物理之类的课程涉及到很多公式,通过短信或者是邮件的方式交流很不方便,比如说通过邮件,我问老师或者是问助教一个,往往可能会等到第二天才能收到回复,这个回复对我来说感觉作用并不大,我希望有更多的面对面的直接答疑的机会。

  • 学生的一些新想法反馈给老师可以促进教学相长。

  我希望上课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教学相长的作用,老师可能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学生,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新思路或者是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在教其他学生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想法带给他们。我觉得这种新思路提供给老师,也有可能会对老师的一些科研碰撞一些火花。

  • 学生希望在作业上遇到问题时,老师能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反馈

  我比较希望我在做作业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时,我能及时的找到一个沟通的渠道,比如说我有问题我可以给老师发邮件,希望老师及时回复我,这样我就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就是在我做完作业交上去之后我希望能够得到认真的批改,而不是每次都给我一个勾,或者是每次没有后续的反馈。

  • 同学之间的相互解答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反馈。

  大一上大学物理课时有一个学生之间提问回答的平台,感觉挺好。我有问题的时候,如果老师没有时间及时回复,知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同学能给我一些帮助。

  • 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是两种有效的反馈方法。

  对于布置作业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后练习就是巩固老师课上讲的内容,就是测量这节课学生掌握程度如何;还有一种类型是课前预习的类型,就是下一节课老师要讲什么,适当提出一到两个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学生想想怎么解决、老师下堂课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新的方法,这样的作业使得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