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已有知识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

观点集锦

2014年3月5日

  • 将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会学的更多,记得更牢。

      有一个知识在大脑的外面,怎么把这个知识纳入到我们脑峰的结构呢,如果采用强记的方法,那么这个知识进来之后,它也是零散的、孤立的,一旦不巩固,过一段时间就会遗忘。但另外一种记忆的方法,它跟原来的单词关联起来了,或者和原来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这样就形成一个架构,在脑中储存起来,这样就会帮助你来记忆,所以有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学生能够把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准确且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他们将学的更多记得更牢。

  • 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的不同区别对待已有知识。

     如果是正确的已有知识,可以来激活它,然后帮我们学习新的知识;如果他原来的知识是不正确和不当的,我们就要帮助他去修正,然后再来帮助他建立一些架构,去学习新的知识。大家知道这个原理之后,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科,来帮助学生去建立一些和以前知识的联系。

  • 评估学生已有知识的方法有:学生自我评估、头脑风暴、概念地图。

      我要开始讲新的内容,想知道学生原来的水平在哪里,我可以给学生制作一个问题的表,让学生上课之前勾选一下,这叫做学生自我评估;第二个方法叫头脑风暴法,也是上课之前,可以问一下学生一些问题,帮助他回忆前面的知识,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显然是要讲近代史后面内容;第三种方法叫做概念地图,主要是把前面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网络,比如这个是讲的光合作用,关于光合作用有一些什么样的概念,有叶绿素这样的概念,然后还可以分成靠光反应和不靠光反应,这样通过让学生制作一个概念地图,帮他回忆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概念。

  • 如何应对学生所接受的信息多元化的已有知识。

      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是一个政治课,但是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一门课,所以上课过程中就遇到挑战或者矛盾的问题,比如我上课过程中引入了一个,1941年清华大学校庆领导的合照,当时马上有位学生提出来,说老师1941年清华大学是伪清华大学,当时我一愣,不知道怎么应对了,然后我马上说不管是清华大学是伪的,还是中国的,但是有一点这肯定是我们中国人,课下之后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资料,清华大学确实是在历史抗争中爆发之后搬离了北京,大概是在抗争胜利之后,1946年的时候才搬回北京。因此,不管学生资料是真实的还是不对的,都对老师是一个挑战,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来源非常广,这时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你在细节的、严谨的把自己的知识,以及所有资料保证有一个正确来源的同时,怎么去应对学生所接受信息多元化的问题。

  • 把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学的新知识做比较,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是讲《电力电子》这门课的,这门课主要讲的是电源技术,把电压变成不同等级,《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里面,讲到线行电源的构造方法,但是我们学校无一例外的这一章没有讲,所以同学没法构建起来,怎么办我就得讲,讲什么呢,我们原来电源的变化方法是线行变化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变换的过程消耗很大的内量,所以电池很快就没电了,你会发现手机很热,我们现在新的技术,电源变化过程中的能耗占的很低,比如8%、2%、3%这样你手机不热了,你过去一块电池用一天,现在两天也可以,就长了,所以告诉大家学这门课,跟你以前知识是怎么发展过来的,然后这个东西解决问题,比以前知识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好处,再把以前知识解决问题有什么不足,和怎么解决的思路讲清楚,再把我们新的思路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优点,这样同学对学习新的东西,学以致用,这样他觉得增加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许有的同学就很有兴趣。

  • 通过先开放后聚焦方式让学生把现在学的内容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我感觉给本科生上课,应该给他提供很多的开阔性的思维方式,我们的学生都非常聪明,你给他们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如果引导性的采用一些建议方法,他们能够做的非常好,如果单纯的开放的,可能时间长了以后,刚开始有点新鲜感,时间长了以后慢慢新鲜感就没有了,我就开放,然后再聚焦,他们聪明才智就发挥得更好。

  •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学生会更加感兴趣。

      在他原来学过的知识基础上,你给他提出来一些新的认识,他突然发现,原来这个工具还能这样使用,能得到这样一种效果,那么学生可能学生会对学习更加感兴趣,让他对已有知识和新的他所不熟悉的领域结合起来,我觉得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 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讲《纳米技术》这门课,如果仅仅讲纳米,学生不一定马上引起兴趣,我就举一个很好的实例,都知道摩擦学重力学,我说1996年我们学校做了一个小飞机,这个小飞机飞了以后,大概10秒钟左右掉下来了,难道是它动力不够吗,如果按照是通常摩擦学角度来说,应该能够正常的运转,为什么小飞机就不能正常运转了,可能跟他中学学了摩擦学是不一样的,我又引入了两个材料,微型材料当中的表面镭,还有表面均力,就涉及到纳米,再把纳米知识融入进去了,这样他就知道以前中学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全是真理,怎么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知识是可以用的,在另外一个情况下,这个知识可能就不太适合用了,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概念思路法,最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扩展,这样学生更加有兴趣学好这门课,我通过他们的一些基础知识慢慢引导,发挥他们已有知识的作用。

  • 学生的已有知识在有些方面对老师也是一种促进。

      我刚毕业的时候教学生是公共体育课,有教台球、篮球、健美操等,当初健美操只是自己学了一些,配合好听的音乐就开始跳,后来一次有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健美操音乐是一句一句的读,八拍一句八拍一句,你不要五六七八就开始,你要听好是从哪个开始的,他是悄悄告诉我的,也很给我面子,从那以后我就特别的注重这个,就往这方面多听多看,我发现这个学生对我的促进很大。

  • 学生的已有知识可以促进他们后面的学习。

      因为体育这个特殊学科,比如体育当中的游泳,有些同学会蛙泳,你去教他仰泳和自由泳就好教了,因为他有水感了;他以前学过垫球,我再教他定垫或者是格网垫球,他又好学了,已有的知识就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

  • 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原有的教条主义框中走出来。

     在人文学科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东西,任何一个东西都不能把它教条化,一定要在一定的实用条件和范围内才能实用,其实理工科也有这种要求,任何一个定理都有它的实用条件,所以我们在如何面对学生,以及他们这些教条主义的时候,一定要打破一种权威,或者说一种绝对真理的观念,首先把他思想的框框解放掉,在解放的同时,也不要走向另外一种误区,如果发现所坚持的东西有错误的时候,一定要灵活的去修改它修订它,然后再不断的去迎接新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挑战教条主义。

  • 对于学生的教条主义知识,老师首先要有一个包容的态度,然后再去引导他转变。

      对于教条主义,我接触一年级学生的时候特别明显,化学在初高中就学了,一直带到大学里面,这种原来的思想就非常的严重。有些知识在高中学的是很少的一部分,到了大学要从其他的角度进一步来学习,这个时候如何克服学生原有的一些教条主义知识,我觉得,首先你要有一个包容的态度,告诉他在这个之前,你这个想法应该是没有错误的,不能从对错的角度来讲,如果你直接说你这个是错误的,那会很打击这个学生的心,而且学生对你这个老师的感觉也并不好,因为他很坚持他高中老师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直接说他是完全错误的,肯定是不行,但是你要帮助他拓展思维,这个是我们做老师在引导上需要注意的,这样有可能会使他教条主义说削弱一点,或者你会发现,随着学生年级再往上他这种教条主义也会慢慢的转变一些。

  • 将一些看似教条的知识联系实际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现在快的滴滴出来以后,这么多人反对,我说你能不能从统计学层面研究一下,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打车,可以按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来分。调研以后他们发现,快的滴滴是个好东西,这个东西一定要发展起来,我说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呢,他们得出来的结论是说,因为这个东西一出来以后,不用花两块钱叫车了,监管部门就收不到钱了,没有这一层关系了,现在实际上是消费者直接联系车主,这里面监管部门他的理由,你这么做的话他税收不上来了,现在学生调查完了,可不可以说通过腾讯或者阿里,你成一单我收多少钱,这个出租车公司就不要了,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将来就应该大力发展快的滴滴,这个税收从哪里来呢,就从阿里和腾讯来,这个结论,至少我感觉是比较认可的,因为国家没有可以继续收税,消费者没用通过出租信息传达,直接点对点的非常的直接,并且新的科技产品应该发展壮大,其实这个东西用的就是统计学的知识,就是去调查对象,把它分开,同时我们看一看里面的利益群体是什么样的,经过这么一段,学生就觉得,统计学一点也不教条,相反能解决这么大的事情。我总结一句话,教条的东西可以讲的不教条,如果结合一点实际的话,他就有兴趣了,有兴趣就不教条了。

学生观点:

  • 低年级学的一些基础课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拓展知识面。

      我们大一大二的时候,学的很多是一些基础课、专业课和理论课,大三大四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课程设计,就会用到各种拓展,比如计算电流,就会翻以前的书查资料,巩固一些知识拿来应用,用了很多次,自然印象会更深,而且在应用过程当中,势必会遇到其他不知道的知识,这是需要去拓展去学习的,这样能把知识层面拓宽了。

  • 面对信息多元化,可以通过和别人交流来了解其他人的观点。

      对于信息多元化,我觉得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彼此的思想和想法,然后去沟通交流,去交换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遵守别人的思维,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