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
布置学生作业既能巩固本次教学的基本知识点,又能深化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深化理解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既有加深的又有扩展的,但是我们还需要帮助同学们一起拓展学习,因为学习程度的高低对将来这个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影响非常大。当然,这个里面我们随着这样的进行,实际上也是把我们的作业从点向面,面再向立体空间扩充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不能把眼睛仅仅局限于这一个知识点,我们要把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用线连起来,纵横交错,这个面同时要形成立体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足够的自学能力,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对我们交大这样的学生,巩固知识点的题目要不要,有的人认为交大学生都是非常聪明的,这些题目可以不要,其实我倒不是认为这样,我认为是必须的,你别说交大的学生的确是比较优秀,但是像这种基本的知识点的内容,还是需要他们掌握的,把我们本学科里面的融会贯通的量,做学习的主打。
深化理解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们这个学科的知识点,相互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线,不仅如此,我们还要跟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连起来,形成一个面,同时我们还要练习思考题,第三个层次是拓展学习能力,培养自己学习能力的生成,至于跨学科的知识点的关联要适量。
至于拓展学习,我的认为关键是持之以恒,不能说有个一次两次就可以了,不仅我这个学科要一直保持下去,所有的学科都要保持。
我有一门课叫《世界顶级名曲音乐鉴赏》,上课上了几周以后,我就开始布置作业了,我把布置作业的要求跟他们说清楚:音乐是相通的,可以随便去抄,但是有一些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曲家的出生年月、他什么时候成名、代表作是什么、获得的最高奖项等要找出来;你喜欢他什么作品,最经典的作品是什么,要听过看过,自己会唱会展示;通过所学的知识:音乐和文化关系、音乐和社会学关系,分析你听了以后感受这个演唱家他怎么成长的,他为什么演唱的这么打动人心,这些必须要总结出来。抽查的时候,我去“百度”一下,如果跟百度差不多的,那么就不是你写的,所以说我的作业题目很灵活的,主要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思考。
巩固知识点的基础题,我以前布置比较多,有学生就会提醒,老师你这种题没意思、太简单了,我之后会去布置难的题,有些同学会说,老师太难了我根本就不会。因此,作业的量和难度如何来把握,这是一个问题。
这点我也是一直比较迷惑,因为从我的角度来讲,最好是每个学生作业大概看一下,大概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错在哪儿。但是老师时间很紧张,不可能每本都去看,然后只能交给助教,助教又很难保证你所期望他达到效果。比如一个班90来个学生,助教也很忙的,有很多学生说,作业只做一个“阅”字,也不知道到底错在哪儿;为什么跟他一样,却错了,很多问题。我也觉得作业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到底从老师批改当中发现什么问题,他接下来还怎么做。我很想知道,我可以怎么样才能够比较好的给学生提供帮助。
我比较赞成组织课堂讨论会,讨论会要大家一起参与,不能说这个学生发言,就与别的学生没有关系了,要产生学生和学生,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讨论会上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我可能让别的学生,提出自己评判,大家可以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学院上次提出,以后要加强平时成绩的管理,平时可以占60%甚至70%。如果学生只掌握这门课的基本知识,那就只有60分;如果有理论思维的能力,那就是80分;如果能更好的发挥创造性思维或者有新的想法,那可能90多分。
我觉得有一个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现在课程本来就学时压缩了,课程一压缩内容这么多,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再组织讨论,所以我希望给教务处提个建议,我们希望特别有需要的课程
一定要安排有习题讨论课这样的时间,让同学们能够充分的讨论,给助教和老师安排一个时间段来做这件事,使得他们学的知识更扎实一点。
讨论是不是一定让学生分两个组、三个组,大家你讲一句我讲一句,根据我们现在学生的普遍情况来看,这样的讨论太容易开展起来了,或者讲,这样的讨论是不是做个样子,我在课堂上现在也注重学生讨论,但是注重学生讨论,不一定要学生来讲,我一般是这样做的,我提出个问题,你动动脑筋看,半分钟一分钟没有人讲,我就自己讲,当然不一定告诉他们答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思考这些问题,这样既能达到让学生开动脑筋的目的,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上掌握一些。我们现在这个学生的状况,不一定能够像哈佛这样的学校来讨论,不像他们那样能讲的很多,我觉得要针对我们中国的学生的特点,找一些适合中国学生讨论的方法。
作业到底怎么布置,布置多少,是没有办法统一答案的,但是我觉得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往往是将来用的最多的地方。尽管很多学生在本科里面是学过这些课程的,但是一到实践单位时间的情况下,他们连最基本的往往都搞不清楚,所以尽管我们交大的学生很优秀,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真正成为自己思想里的东西,必须要通过反复多思考,才能真正学会。
我觉得作业布置下去以后,还是要有修改,哪怕一次也好,你不修改他不会提高。但是关于时间方面的我也困惑过,因为我有200学生,每次做作业叫我修改,我的科研文章搞不上去了,有些烦恼。后来我思考着让学生至少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以上,分团队来做作业,这样减少了修改作业的频率,学生也可以通过团队的训练,提高合作能力。
第一次上课跟同学讲清楚,我这门课有修改作业的训练,中间占一定的课时量。团队作业放在PPT上,我就对着PPT修改,下面都在看,通过修改他们也学到东西,我也完成任务,学生自己也提高。
我在开始教课的几年,每一本作业都是自己批的。一开始上课的几年,我希望大家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的去批,这样花费的代价的确是很大,可能有的时候,会占一些科研时间,但是你没有经过几年努力,就不会对学生犯的错误有所了解。
每次考完试,我都要去仔细审每道题,把主要犯的错误摘下来,然后整理起来,做成一个Word文档或者PPT,包括研究生考试我也是这样,研究生考试现在只有这个老头子还在批考卷,其他都不来了,我为什么批考卷呢?我是可以从他们做的错误中间,把这些错误摘录下来整理出来,就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很好的基础。
留作业主要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下我讲的内容,还有我主要是想,咱们的授课的方式一直以来是老师讲学生在底下听,通过作业,我希望他们自己查一些资料,主动的学习。每次课上来80多个不同系别的学生,通过作业我主要是想了解内容掌握的怎么样,每个学生的情况如何。
生命学院的课,大多数都是以知识点为主的,像这种类型的课我们经常会写一篇小论文,这种情况下我就会发现经常有一部分或者有很多的学生从网上拷贝,拷贝以后直接交了,花不了10分钟就完成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觉得有一个办法就是,不是写了以后念出来,而是做成PPT来讲,通过讲的方式,你要组织语言,而且要计划怎么讲,这些东西就深刻渗透到你的脑海,通过讲的方式,其他同学也能够把这些东西吸收。我可能每学期安排一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做PPT,如果人多的话就以小组的形式派代表上来讲。
讨论对学生的思维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像哈佛那样,大家踊跃的发言。中国的学生,发言最积极的是小学生,到了中学就是发言越来越少,到了大学基本没有人发言了,到了研究生你让他发言他都不发言了,对这种情况,可能要组织好讨论课,但这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第一学期老师要非常大的投入,可能我们现在很多老师都是身兼科研,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很难做到花大量的时间组织讨论课。我上课的时候采取的一种办法就是,在课上最后留下10分钟让学生来提问和讨论,学生可以就我今天讲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任何问题,只要是和课程相关的,甚至有时候,有些学生提的和这门课程没有关系,那也可以。提问和讨论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我来给他们做一个讲解,我觉得留这点时间对他们来说有很大的收获,有些学生有些想法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来跟你提,当然这对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曾经也遇到过一些问题,我也没有办法回答,没有办法回答没有关系,我下去再查一查,等到下次再给你讲一下。
每一个学生上我这门课,你要有一次的发言,人家的发言你必须要有三次提问,如果你不提问题,那我要点名提问题,你对别人的观点要有评价,评价要怎么打份呢,如果你基本的每次平平淡淡的,那就是打一个勾;如果你的观点讲的比较有深入、有分量,引起了共鸣,都围绕你这个来讨论了,那我就打一个五角星。这样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好学的他很外向的,总的发言四次五次,有的学生很内向,一次两次很难,那我只好点名了,总的来说我认为这种方法还不错。
我是教外语的,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等这样的技能类的东西,所以作业布置下去,只要学生能够模仿操练,再加上一定程度的自己的创造,这个就可以,哪怕写作也好,还是模仿性质的,所以如果他们上网去摘录一些东西,只要不是写作的作业抄袭的,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
我是教数学的,因为数学不仅仅是期末考试才有答疑时间,其实每个礼拜三中院312都是数学答疑,平常一般都是没有学生的,到期末的时候大家都涌过来,效果要差一点,希望大家回去这个传递回去。
我刚上大学物理的时候我组织了几次答疑,而且同学非常踊跃,一般都是大的教室,四五十位同学都来参加,那个时候非常热闹,但是后来做不下去了,因为没有固定的时间,教务处还认为你怎么利用这么大的教室,还要去申请还要去批,后来我都懒的搞了。我就呼吁一下,把这个当成一个课安排下去比较好,因为每次一下课,学生就围上来了,中间基本上没有休息,还是办法答完,所以我觉得非常需要有一个时间上讨论课,这样跟同学有一个互动交流。
学生观点:
我大三的时候修过一门课程,老师提出一个非常全新的研究成果,希望我们课后去查资料,然后到时候提交一篇查好的资料给他,当时我记得老师说的非常的实在,他说我知道以你们现在的程度是完全写不出你们的自己的观点的,他希望我们能够到网上找资料,通过找资料的过程,至少是了解,它到底是怎么样的原理,是用什么样的原理去实现的,最后提交的只是一个小作业,也不占很大得分数。
希望教务处能够开设另外研究室,让老师和学生有作业互动交流的时间,我觉得这不仅对各位老师来说,你们能够更了解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我们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需求的,就比如说以前的一些公共课程,像代数、高数,因为老师教的都是大课程,学生比较多,课后同学一般不太会去问老师作业上的问题,大部分是集中在期末之前,大家都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同学去问问题,相对来说问问题的效果就略差一点,所以如果在平时一个阶段,能够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老师能够给学生在作业上提出一些指导的话,我觉得还是很有效果的。
以前高中我们是题海战术,不会自己主动的查找资料,到了大学以后慢慢知道去找资料,然后是怎么找资料,怎么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在网上找资料是一个从不懂到慢慢了解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