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5
第一部分:研究生院杜院长做题为《教学质量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报告
政策方面:
以前老师升职称,规定必须上本科生课才可以申请,经过很多努力,我们在学校的晋升职称这个指挥棒里面加了一条,就是上研究生的学位课跟上本科生课是一样的,也同等认为你完成了给学生上课的工作要求,这个算是对教学的鼓励政策。
我们现在每年对学院或者办学单位进行年终考评,其中对课程建设、教学秩序,老师授课的情况都有评分的要求,而且这个比重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明确。
我们现在大幅度提高了硕士生的奖学金,从2014年开始,硕士奖学金要从目前的学校规定的240元提高到1000元以上。
措施方面:
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做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年,现在“985”建设已经到了结尾的阶段,里头也有很多经费的预算,包括有一些要求,我们要求交大有博士学位点的32个学科,都要有新的符合要求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课程的要求,像数学、两课、外语、还有专业课等成系列的课程都有明确的要求和最后的验收标准。
我们和教务处合作,疏理了研究生的课程,看研究生课程跟本科生有多少雷同的地方,有哪些需要更新的地方,但这里面真正的课程内涵还要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交叉学科方面做了一些促进,用交叉学科来培养研究生,采用双导师或者双学科。一方面我们研究生院有一些鼓励措施,准许学生去选第二专业的课程,或者准许导师去其他学院开一点这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老师们能在这方面出一些教材,出一些课程,使我们整个交叉学科建设体系能做得更好。
在夏季学期,外校和国外来的同学比较多,这也对我们研究生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们希望一线老师能利用好这个小学期,来开一些适应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因为在小学期里很多研究生课程是不算入学分的,很多学生选课的积极性没有这么高,但是我们有交叉学科平台的要求,这个时候可以利用这方面的,包括这里用什么样的政策,也可以提提意见(jxfz@sjtu.edu.cn,老师们可以发邮件到这个邮箱,我们可以帮您转给研究生院)。在这方面我们过去做的比较多的还是学生的学术活动、创新论坛,但是关于课程方面是不多的,因此我希望大家把小学期做得更加有成果。
研究生是有教学计划的,因此研究生进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了选课程体系,课程都是做好的,所以小学期就没排课,也没有学分,当然也可以有考虑到小学期给学分,那就跟我们这个初衷有点相反。我们希望老师们在小学期开的课程不应该是现有的东西,应该是一个交叉学科的东西,这个我们可以商量政策,学生选这个也算学分,这样报名就多一点,但是开的课程肯定是不能重复。
关于夏季学期事情,最开始的动力就是国际化,把正常的学期缩短以后,我们春季结束的时候,刚好跟国外接上,学生可以到国外去留学了,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对海外的学生进一步开放,并邀请大量的海外学者到我们学校,我们希望同学们不出校门,能够享受到国外的优质资源。
第二部分 与教学管理部门面对面
第一个是教改项目,以老师所教的课程为主的,第二个是教改的研究项目,像Moocs,所有课都是开放式的,都是针对个人的。
无效评教是这样的,就是说对于参评的学生数少于50%的,还有参与学生少于10人的,我们是作为无效评教的,因为考虑到参评人数过少,评教的准确率也会受影响。
评教结束后,给出分数和排序,其实我们对每个学院的每门课程都有排序的,因为考虑到老师的隐私,所以是不公开的,教学院长应该可以看得到整个学院所有开设课程的评教情况,老师如果自己想了解,我们这边也可以看得到,但是我们是不公开的。
1)与教改相关
2)与优质课程的课题验收相关
3)与实践课程相关
我们发布的项目非常多,希望老师们多参与,我们本科生这块也希望有一些办法可以被研究生借鉴,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特色的实验,这个课程是从科研里面转到实践教学方面的。
关于课程质量监控除了网上学生的评教以外,还有如下监控方式: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听课、通识教育委员专家听课、助教全程跟课、问卷调查。
其实刚才姚老师讲的问题是我们老师经常遇到的,就是对教学投入了很多,产出不一定很好。但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好像教学不受学校重视,事实上从学校的角度非常重视,包括从总体角度来看,从学校到职能处室,到各个学院都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因为教学的过程考核,往往它的结果是在未来的产出中才能看出来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某种导向的引导下,有很多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教学而重视其他的,这是不良现象。但是另一方面付出很多的老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在很多层面上是体现了教学的重要性的,第一个就是职称评审,据我所知,教学是职称评审中重要的一块,不仅有教学量的要求,而且有评教的基本要求。
我们学校在优秀教师评审上,对教学是有很严格的要求的。比如通识教育,我们最近在评一个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贡献奖,希望通过这种积极的引导,让老师朝这个方向上努力,已经努力的,产生成果不让他失望。
我们在大学里面的老师,第一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由于国家以及各个大学的现状,在科研的指标上非常容易界定,而教学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就被慢慢的淡化了,这个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但是我们必须要做。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付处开始抓教学指标、专业认证等等,当然每一个口子都会慢慢地推进。而我们在课程教学上面,它的质量,不光是一个学生的评分,应该是有全方位的把握。我们现在学生打分的问卷可能也是非常的不全面。如果说又要按这个去考核老师,也不全面。刚才姚老师讲到的老师之间相互打分也会有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怎么样来改进这个,我觉得大家可以献计献策,我们这么多的教务处、研究生院的老师,都来听,也是希望听到大家的心声,然后我们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大家共同接受这样一个体系,我们大学的根本宗旨是人才培养,我希望能够在我的任期里能改变我们交大目前的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在评价教学的时候,管理部门首先要评价问卷到底合理不合理。我提的问题就是教学到底是谁来评估,刚才教务处陈处长也讲,多元化各个方位都要评,有专家、管理部门、学生。我就顺便提一个建议,你既然每一次都评,专家也评、学生也评,管理部门也评,那你是不是最后得有反馈,就是保护隐私也罢,反馈给我们的信息,让我们应该怎么去改。这样恐怕对大多数老师来讲,是需要的。我想把他教好,你告诉我,我应该怎么改,你组织这么多力量来评,最后得告诉我一些信息。我想整个评价的主导思想,应该是促进老师的教学水平,而不是评价这个老师是前三分之一,还是后三分之一,还是中间。就是专家来听课,实际上也不是同一学科,评价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同行的评价,专家不是同学科的,就像一个游泳教练去评跳水跳得怎么样,是评不好的,所以专家也不完全能准确来反映老师的教学严谨。但是偏偏学校又讲老师升职称的时候,你教学要怎么样,教学怎么样谁都说不清楚,你最后还要拿分数来衡量,得了75分就是差,得了95分是好,我觉得这个有点不合理。
教学部门是不是去研究一下,比如说给老师打分的时候,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点名和不点名,看一下学生对你的评价如何。那么我们是为了去迎合学生而获得好的评教分数去教学,还是为了执行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而教学。
关于全英文课程,我们出台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有若干指标来对应全英文课程。比如有多少的英文授课内容、PPT内容、教学档案的内容、教材的内容,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按照这些规定来做认证,这个是它的一个基本要求。从学校的层面,我们“985”三期专门有全英文课程。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未来可以去招一些可以授学位的留学生,当然从建设的具体方式来说,通常都有平行建设,就是你这门英文课程建设也同等有一门中文课程建设,它会同等的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也是符合规律的。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些专业课,有些课程的内容用中文讲学生都听不懂,用英文上效果会更不好,老师常常会面对很大的压力,这都是问题。
但是最终来说,全英文建设是学校的总体目标,而且我认为作为这样的一流的大学,是需要的,并且我们有这么多国外回来的老师,其实我这么理解,密西根联合学院他们的英文课程其实推进得很好,事实上这个途径是有的,剩下就是英文课程建设的组合方式,怎么做可以效果更好。
现在信息化工作很多,全是信息化的平台,以前我们用的是信息中心的基本做法,只有固定的几个单位,就是他对我们来进行统一,现在已经拓展到设备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一大堆的信息系统都在做。尤其是现在有一些延迟,希望老师们多谅解。其实去年我们上线的毕业设计系统也是遭到很多老师的抨击,但是这件事情本身是好的,我的意思是说就是需要老师一直给我们更多的信心,我们努力把它做好。
现在教务处排课,一个是工作量非常大,另一个是老师和同学的个性化需求都非常多。很多老师反映,“我家不在闵行,我希望我就集中在星期一,我就来一天,你把我课星期一排一次,星期二排一次,我要来两天。”所以老师在报学院、报教师任课担任表的时候,可以加备注的,对于我们排课的时候,我们是尽量根据老师的需求来。
每一门课的老师的需求都不一样,不可能每个人的就是想法都能得到满足,我们这边基本上按照老师的需求来,或者跟学院和这个老师沟通以后再进行调整。
教务处在安排考试的时候,在公布给学生和老师看到之前,至少两次是发给到学院。我们请学院的教务员帮忙把关,这样的排法合理不合理。如果学院的教务员都不知道这个专业的三门专业课是最重要的课程,教务处更加就不太可能知道。所以您说的这个情况我们回去也会做一下了解,真正作为我们排考的一个考虑的规则在里面,以后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所有的排课也好、排考也好,确实都是先反馈给学院,然后才能公布出来。
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当然也不希望压力都集中在一周。我是建议能否把这个建议要么直接发email给我们,或者是反馈给学院,这样我们在排考的时候才知道有这样一个规则,我们愿意考虑这些规则,只要是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好处的。
实际上刚才讲的反映了一个非常本质的问题,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大家也看到,在学校范围做这个个性化服务几乎是达不到的。排课,特别是专业课,包括考试,理论上应该是到学院去排的。那么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对我们也是一种促进。一方面有教务处在现有的情况下,尽量提前让大家知道。另外,接下去我们真正改变这样的一个情况的方法,是把专业课程的排课放到学院中去。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我们不大提学风这件事情。整个学生里面好像他并不以读书读的好,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追求。但是我原来在读书时候,读书读的好是值得大家尊敬的一件事。教务处当然做了非常多的事情,有非常多的政策,包括原来没有PRP,现在有了PRP,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想是不是教务处的老师能够在全校范围内做一些事情,能够宏观的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让学生觉得把课学好是一个比较高的追求。
我感觉现在学生的两极分化非常厉害,比如说我上本科生的课,150个人的课,可能是有20、30个学生确实是很认真的,每次课都坐在很前面,会积极提问。但是剩下的那些学生,就好像是完全处于一种不关心的状态,他们上课会把电脑屏幕竖起来,躲在屏幕后面,如果我说到一件好玩的事情,他们会抬起来这样看你一眼,这种风气我感觉不是特别的好。
我也接触些清华的老师,我感觉现在我们在教学上差距可能和他们还是有很大的,所以我想提一些作为基层教师的一些观察。教务处的老师出台了那么多的政策,做了这么多的事情,是不是还可以在宏观上起到一些引领的作用,因为教务处是统管全校的教学,是不是在风气的建设上能够做一些事情。
我觉得现在的管理部门,应该有一个引导的作用,很多问题不是靠制度能解决的,教学是一种良心活。老师要有意愿,要有激情或者热情,才能把课上好,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他的热情。不要老是去考他,或者管他,好的老师没有一个是靠制度管出来的,不是因为你有这个制度他才能把课上好了,而是因为他想把这门课上好了,跟制度没关系。所以说政策是激发老师愿意把这门课上好,但是我现在发现,这个制度还比较死。所以我觉得以后学校的管理要更多激励和引导,而不是去约束。
管理是一个底线,真正要卓越化,就像刚才这位老师说的,要激励,要有一个内在的动力去做。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职能部门还缺乏的,所以要很好地去改进。刚才密西根学院的老师说到,就是关于怎么样鼓励学生,好像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少,我在教课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我想跟大家报告一下,这个星期一,刚刚校长办公会上通过,全校的honors program,那就是全校最好的10%,或者20%的学生可以进入这个honors program。那么让最好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他有荣誉学生的毕业证书,跟其他学生就不一样了。这个是全世界好的大学,国际一流大学都有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要逐步建设这个机制。
希望给评教在前20%的老师也颁发honors price,我在国外经常听到有教学校长奖,咱们怎么没有。我们可以让前20%的学生加前20%的老师都可以获得honors price,这样可以激励老师们更好的教学。
教务处的管理是一个非常繁琐的、日常、细碎的东西。我个人觉得管教务的老师都很辛苦,事情从早到晚做不完,而又看不到任何的很实际的效果。那么我个人觉得这里面很大的一块,从我们工程的角度来说,有很多流程是可以优化的。
比如说刚才讲的排课问题,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教学计划好几年才变的,也就是说在那几年内其实是固定的,我个人想有些排课为什么就不能固定下来呢。固然是要尊重很多老师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我想没有什么很特殊的理由,绝大多数老师应该可以接受今年上课是这几天,明年还是这几天,因为类似很多这样的事情其实都是一些事务性的,但还是常规性的,变化很少的事情,完全是可以用流程化的东西规范下来,然后成一个固定的东西,而这样管理部门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创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