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8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是一个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人写的,书名是《教育就是解放人的心灵》,我想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书。这本书讲出了教育的本质,不管理工科,还是文科,整个教育就是让人的心灵得到自由。我也联想到儒家文化里的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就是止于至善,这是最有启发的一句话。止于至善和印度这个人写的这本书的宗旨是一样的,就是让人做到最好,就是抛开教育之外,作为一个人来讲,要用一生的时间把自己做到最好。
我觉得现在的课程太多了,但是人文课程开得比较少。大一的学生跟我说,大一下学期40个学分,但是实际里面数学这种专业必修课只有9分,加上物理或者物理实验大概有5,6分,我觉得其他课程占的学分太多了,但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学分是人文课程,我希望剩下的25分都是,那我就感到非常安慰,但是我相信可能不是。
理工科专业老师的人文修养的确是一个问题,比如说我自己,我的确很想提高我的人文修养。所以我就觉得学校里是不是有一些课程对老师也是开放的,比如小学期里面有很多人文课程都是很好的,老师们工作之余去可以去听一下。
学生对人文学科的理解,有时候会有自己的角度,比如说他会注重那种比较轻松、趣味的东西,比方说我们和他们谈历史,他们希望我们给他们一种趣味性的东西,但一个学科里面是有自己的一些规律的,我们需要给他们一些比较扎实的事实,然后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历史研究的思考,特别是在这个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们希望他具备解读和理解的能力,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人文教育真正的目的。但这一点和学生的要求之间,这种平衡往往不是太能掌握,他们可能会觉得我的要求有点过,我也希望能够顾及到他们个人的一些情绪。所以在这个里面,怎么样保持一个平衡?就是说一方面扩大了他的知识面,一方面兼顾了趣味性,同时把一个真正历史学科的东西带给他们,不是说像一个百家讲坛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肯定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目的。
我是工科的,是教力学的。实际上从我们这一辈,一直到刚刚的数学老师,对语文的知识比较西化了。我的老师,他们这一辈,既在工科上面有很大的成就,在文科、音乐、艺术方面造诣也是很深的。原来有一个老教授是拉小提琴的,我们的连竹教授是拉中提琴的,他们写的书,写的文章,你根本就是不用改的。不像我现在写的这个稿子,编辑要猛改、死改。所以就需要现在的理工科教师要补这一课。
我开一门课叫《爱的艺术与人生》,这里面的普世价值是在讲圣经,基督教的文化,但是也是确实考虑我们的国情,不能把它讲得宗教味很浓,所以完全是把基督教里面的普世价值拿出来讲,然后再把它回到爱里面去,和我们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进行一个对接,就是要学生去考虑,中国的儒家文化里面,仁爱的关于一个爱的解释,或者是你在成长的过程里的一个领悟和感受。就像“我是谁?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就只能是说圣经里面的观点就是这样子,但还是希望同学们去思考,因为你是在一个儒家文化里成长起来的,把儒家文化的这个东西全抛弃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比如说学生在你的比较下,或者是在你的启发下,就会发现我们中国是以这种血缘关系、亲子关系,然后再扩大姻亲的关系,再扩大朋友,就是说它是从亲疏远近去爱人,然后到一个很高的,一个大同世界,或者是在我们中国有圣人的这样的一个追求,去追求诚圣。
我最近看到了一篇文章,《怎么做的更加完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人可以造人了。那篇文章主要是写,在理工科领域里要挑战人文的常识。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同性恋的人,他是个聋子,他也要一个是聋子的孩子,他不承认聋子是残缺,所以找了一个五代都是是聋子的人的精子,然后生下来的孩子确实是聋子,这个就是挑战了伦理。还有一个就是两个不育的要找一个男子,希望这个人是他们要求的高度,而且高考(美国的)要达到1400分,要这样的人的男子才要。这两个例子里面就涉及到科学发展到了最后就是一个伦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看了这篇文章,我感到搞技术的人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观点:我们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情?如果是我是学生,我也希望老师把这些高科技,比如克隆人、基因等,涉及到伦理的一些东西讲出来。
我遇到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在他的专业里,发出一个应该是进入到伦理,或者是哲学这样的一个高度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理工科的知识不够,就挺希望和我们理工科专业相关的老师,能够联合起来,针对他们自己的专业学习上,找出一个和人文可以对接的一个路径。
我觉得文科老师在交大还要解决一个思维的问题。其实不是我一个老师在这样讲,其实我们有很多的老师都在讨论,我们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能做什么?实际上文科老师在交大,开的这几个课程,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因为创造力是从想象力当中来的。比如说一部长篇的经典著作,因为是术业有专攻,你不可能要求他像我们中文系自己学生一样,每年要读多少经典,我有可能就是抽中间最经典的一段,但是你可以去想这个作品前面会怎么样,后面会怎么样?我就挑战这个极限。然后我们可能是通过一些小的做法,尽可能的实现我们的溯求,学生也要有想象力,也不要在意本来作品不是这样写的,就鼓励他们,可能你写得比原本的好。我就鼓励他们很大胆的去想,我想可能在你的研究里面,可能需要这种大胆和挑战,去怀疑你学的课程里面,你表示怀疑的东西。
我觉得我们交大的理工科学生,他们是不缺人文素质的,而且这种能力是很强的。作为中文系的教师,我深刻的感受是,我更愿意上全校的通史核心课程,在这个课程上,我的收获和启示,可能会比我们中文系的学生要来得多,他们的思维活跃、观点新颖,和这种跨学科的交叉的一种引领性、启发性对我本人都有很大的触动。
在《诗歌解读》课上,同样一首诗让大家解读,不同的学生,比如说卞之琳的非常简单的一首诗,很难解读的,本身很复杂。标题叫做《鱼化石》,诗只有四句: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鱼化石。就这四句,然后有一个标题,副标题叫做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我不告诉学生任何的背景,关于这个诗人我都不告诉他们,性别也不告诉他们。然后让大家来讨论,你们从这诗里面发现了什么?在理工科学生的班级里,化石的这个意向,是一个地质学的意向,那么有的同学从化石的意向去,我会问同学,见过鱼化石的形象吗?见过这个形象,你会想到什么?关系性还是时间?这首是跟爱情有关的主题,你从中对爱情有什么思考?诗里面说我要有你怎么样,我要如何,那这个我是谁?我是以一条鱼在说。那么学生会从鱼化石,从镜子,从镜子的这种镜像原理里面,去发现一些关系性的东西,去思考这个鱼化石是如何形成的,是一个地质学实践的概念,反过来读这首诗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在一个班上,会有一个两极分化,有些学生人文的素质和思考会非常的好。但是有一些学生,说到文学经典,可能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你认为他应该知道的东西,结果都不知道,成为了这样的一个两极分化的局势。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有这种强大的人文需求,但是同时是不是也存在一个需要去普及化的,需要学校通过这种通史课程,有更多的经典类的,人文类课程的开设。
诗和数学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要挖掘更深入的文化内涵,其实是要有智力的,读书很多的时候是一个智力游戏,不是仅仅有感情就可以了。其实我们觉得理工科是训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人文同样也可以训练这些思维。就像刚才有位老师说的,同时需要你的想象力和感悟力,而这种想象力、感悟力,你的直觉,你的顿悟,恰恰是通向创造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么你仅仅是一个推论,仅仅具有一个公式,你可能不会带来一种创新性。但是你在文学这样的一个艺术的想象和感悟的中间,整个的思维状态,情感状态,会很活跃,然后就会带动你的创造性。
人文是培养人的宏观思维和发散思维,理工是微观的;人文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就是人的创造性,可以让人跳出这样的一个思维定势的圈子。而理工科,主要的魔法,就是能够去解决问题,所以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不是一个创造业大国,因为我们的理工科很强,而美国为什么创新力很强,我觉得这是一个因素。
交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人文课程?从我上课的感觉来讲,交大学生说你不要告诉我是怎么样,你要告诉我为什么是这样。就是你要讲的是人文课程的深度和逻辑,你不要只是告诉我结论。他们还是希望像理工科一样,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就需要人文科的老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要体现出对理工科学生专业的帮助,可以去讲一些事例。比如不单纯讲圣经,可以讲谁从圣经里面得到了什么启示等。
学问分科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不可能再回到古希腊那样的一个时代。如果什么路都通,那就是你什么都不精。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有适当的分工,科学的本意,就是分科治学。但是我们分科是适当的分工,但是分工不要分家,所以我们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比较多,要放得开,要收得回。我们既要是博士,又要是专家。你在做这个研究的时候,要做很深很细,要得到一定的成果,但反过来又牵涉到的知识可能是跨越理科的各个领域,甚至进入到了人文的学科。
有人把我们中国的学问分成了三个层次,一个叫术,一个叫学,一个叫道。术就是医术或者是技术,实际上从工艺的角度,术是最能产生效果的,术一定是技术,是工艺,是为了我们人类的需要而去进行的繁衍创造。那术的背后是什么,为什么你这个术能够成功,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那就是需要学,需要化学、数学,但是你如果在物理方面有很多的建树,在化学方面有很多的建树,那就是要进入到道,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你已经进入到了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一个境界。也就是说你做的是物理,但是悟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已经超越了你这个学科,已经进入到了道的层次。所以所谓有道则通,无道则堵。我希望我们大家都是慢慢的能够进入到道的这个层面。
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要强调,文科和理科之间的共享意识,他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通常一种讲法,叫做自然科学在于求真,社会科学在于求善,艺术科学在于求美,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科学,求美都是我们的一个终极追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对美的一种无休止的热烈渴望和追求。我们理工科人的内心有对美的追求,我们会用到“圆满”这个词,“圆满”就是美好、安定、团聚,就是国家兴旺、人类繁荣、经济发展,所有的美好都放在这个圆里面。为什么圆是大家这么爱好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因为圆是对称性最强的一种平面性。
学生观点
人文学科本身对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因为所有的学生,以后都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尤其是像现在这种高校犯罪越来越多,而且犯罪后果越来越严重,如果没有一个前期很好的道德和伦理教育的话,那么知识水平越高,走上的这条路会越歪。
一个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水平怎么样,可能在专业讨论上面会看得出来,但是在和人的交往当中,你的一些人文的情怀会给别人留下第一印象。如果有一些好的人文素养,会给你日常沟通交流加分不少。
理工科的学习,有很多的公式和推理,基本上都走在一条很严谨的路上。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家里人经常就会有人说我这个理科生思维不会拐弯,想问题一根筋。随着后面我对文科的接触越来越多,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学,包括一些哲学方面的东西,阅读多了以后,对我的一个整体的思维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我家里人对我的这种看法也是越来越好转。
对于我们学生来讲,最大的一个学习目标就是我们的课业。拿我自己来说,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文科的东西其实对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最大的帮助就是缓解了我的压力。我个人的爱好就是写古典诗词,其实不能说是作品,只能说是我自己的一些小的东西,我发现它们出产最密集的时期,就是高二和大二,这也是我高中和大学里面学业最忙的那段时间。那个时候压力很大,经常做了几个小时的题,动都没有动过,突然感觉自己头脑发晕,想自己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正好我平时对文言文有很深的爱好,然后就看到一些风景,自己把它写下来。我通常是花半个小时写一首诗,但是这个会经常把我调整到一个非常平和安宁的状态。然后继续去做一些作业的时候,发现效率性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