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观点集锦

2013.12.04

 

  • 面对现在课时越来越短、大纲难度一再降低的现实,该如何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我觉得因为现在课时越来越短了,特别像我们数学课很不好上,因为以前曾经是19周、20周、现在只有16周了,而且大纲现在难度一再降低。我的问题是我们是要去适应学生,让他们越来越舒服,然后期末考试出的稍微简单一点,让大家都能通过,还是应该出台一个统一标准。因为我班上的学生,大部分学生说老师不会出的很难吧?但是也有少数很好的学生说老师你不会出的很简单吧?因为出简单的话他的优势就不存在了,因为他学的非常好,他是不怕你的,越难他觉得越有兴趣,这是我的困惑。

  • 尽可能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感觉时间不够

      在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达到很好的收获是有限的,一般作法就是抓中间的,两头稍微放一放,因为毕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一定面面俱到,那么我觉得尽可能的让学生课后再跟我交流。因此我上课的时候把联系方式,像Email、电话基本都是公布的。

      公布以后就会有很多学生问我跟课题相关的问题,有的时候他就会问这个题目的解法,这个时候我就会花很长时间。比如昨天我回来有一个学生给我发一个邮件,我至少花了半个小时给他解这个题目,因为他提出的问题我以前也是没有遇到过。那么我的困惑在什么地方呢?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是想让学生多收获一点,但是我感觉时间不够用,因为现在我们有很多考核的任务,而且我们的体制不支持这种作法。

  • 每周固定一两个小时,集中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告诉学生,每周我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只要我不出差你们一定能找到我,这两个小时能集中处理很多学生的问题。如果两个小时实在解决不了,可以让他再回去思考思考。

  • 作为老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适度的挑战,而且要让其在应对挑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以前当过班主任,学生会跟我反应各种各样的课。其中有一门课,老师说我考的很简单,你只要把我的笔记做好就OK,你就能够过,而且有高分。结果有的学生就跟老师反馈说你那个课太简单了,他说我不用上课,我最后只要把你的PPT做一做,习题做一做就能够考90分,这门课我学起来还有什么意义。那么从老师角度来讲不仅仅让他得一个高分,还要让他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一种挑战。通过这个挑战过程让他发现我有这个能力,通过这个虽然难一点的过程但却得到了能力的提高,让他对这门课有自信。

  • 出考卷时设计不同的梯度,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出题过程中我们学院有一个老师的建议给我很深的体会,他说70%是基本的题目,就是只要你学生认真你就能够通过,但是最后30%是提高的。这样我就能顾忌到及格率,但是如果你不努力,没有深入的学习,那么你是考不了高分的,就是说你不能让所有人分数都很高,那么好的学生就没有优势,就会感觉到学习没意思,会觉得分数也得不到提高,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然后对差学生来说学来学去反正都是一个不及格,我学啥,他会有这种情绪。我觉得这个对老师要求比较高一点,你可能要设计好一个比较合适的梯度。

  • 用期中考试、平时分的方式我们来平衡学习程度有差异的同学

      先跟学生说清楚,我们会安排一次期中考试,期中考试题目是比较简单的,只要你认真这个分是可以高的,还有就是希望平时学的不好的同学,人家说笨鸟先飞,勤能补拙,那么至少这种靠努力可以拿到平时分,就不要丢了。但是到期末考试的时候综合性的东西肯定要有一点难度,我们是用这个方法平衡学生上的差异。

  • 采用多提问的方式,激励知识水平低的学生

      我个人上课的时候是采用了多提问的方式,因为我发现那些学的差的学生他总是尽量避免发言,尽量避免引起老师的注意,缩在角落里,那我偏偏要问,为什么呢?这样促使他不得不去思考,哪怕要应付我,他也得要考虑一下这个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他也不能懈怠。我觉得学生能力也没有差异到那么大,只不过有的主动些,有的不怎么主动。

  • 让学生之间相互结对子,来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

      我们学院自己做法是成立一个学习帮帮团,就是让优秀学生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这样学生之间肯定有互动,而且了打消了他跟老师交流的时候,担心老师对他印象不好的想法。

  • 书本知识和扩展知识相结合,来满足不同的学生

      我觉得在大学里给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的培养,给他教学习方法,而且我们老师在一些课件中间更多的是书本知识,但是学生他们知识点非常广,他们不希望老师照本宣科,希望听到更多是书本上得不到的信息。我觉得无论是在平时测验还是最终的考试中,三分之二的知识是课堂上学到的,还有三分之一是跟这个课程相关的,但是在课本上找不到的一种综合能力,就看这个课他的知识面到底多宽,这样对学习好的同学来说,不仅能做出这些基础的题,而且完全可以把他的思维打开,他可以做那种相当于主观题以外的发挥题,如果学生学得很好你给他这么一个发挥题,就像我们最后的加试题一样的,这样他完全可以把他的思路和想法的放进去,这样对学生来讲他们的成绩完全拉开了。

  • 从讨论课以及课堂提问能分出学生的层次

      如果仅仅是死记硬背,尤其专业课,如果专业课今天考试记住了,明天考这个又忘掉了,实际效果并不好的。英国首相卡梅隆来访交大就谈到:大学生除了学知识以外还要有一个思辨能力,就像我们的思维还得有一些辩解能力。所以对于专业课而言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就可以分辨他对课堂内容的熟悉程度,你给他讲最基本的知识和进展,最后大家讨论可以知道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

  • 考试时加一些论述题,了解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

      我是来自科学史的,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有理工科的、也有文科的。一般导论课的时候我会讲,我们希望让理工科的同学多一些人文的素养,让文科的同学了解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

      我们的学生因为不是同一个学科,学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文理科都有,所以层次特别不一样。我的宗旨是上课的时候无论是怎样背景的学生,通过科技史、科技交流、科学思想史这样的课程让他们都有所收获。我的作法是在考试的时候加一些论述题,通过论述题我可以了解学生具体他掌握了多少知识。

  • 在课堂上讲一些老少皆宜的东西,会让所有同学都受益

      我上课的时候常常讲一些老少皆宜的东西,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今天我本来上课是要讲《控制系统设计的指标》。我就没有讲书,我打了三张PPT、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三个图在上面,我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三张图是怎么样改进的,也就是说我们控制技术是怎么样提高的?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我不知道这里哪一位老师是否比较过嫦娥奔月三种不同的姿态。这次是从后面上去的,前面两次都是前面上去的,为什么?这个东西我花了15分钟左右,整个教室是非常安静,因为没有一个同学是知道的。我们生活当中的科学是无处不在,你要观察思考,你去比较一下为什么俄国的奔月车是4个人,我们是6个人,6个人用的是什么?是关闭式的构造。每一样东西去思考了,学会这个本领了,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都可以长进,这是我最根本的目的。我感到如果你课时比较多,讲一些这种东西对学生的受益远比课堂上的一个结论要来得好。

  • 课堂教学应该满足大多数同学,而不应该偏向好的同学或者差的同学

      我不要求课堂上讲的东西很深、很难,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不应当偏向好的同学,也不应当偏向差的同学,应当偏向于最多数的同学,所以一定要把课上最基本的东西讲深、讲透,人人都知道。吃不饱的人和不行的人我都放在下课解决,我很赞成刚才老师讲的office hour,你到我的办公室里我跟你讲。另外下课的时候我会叫有些同学你两次作业没有做,什么道理?或者还有的同学你看过吗,我今天讲的东西你给我讲一讲看,6个人的所有驱动和2个人的相互驱动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困难,这就对好的同学,但是这些东西都放在课余,上课就是最大程度的都能够掌握,而且掌握不要太难,掌握最最基本的。

  • 通过分组学习,让同学们互相帮助

      我班上有40名同学,有多少同学会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有多少同学会民乐,登记一下,然后向全体同学公布,你们自由组合,两个人以上,三个人都可以,组团以后进行交流实践,做一个课件,你对你们最喜欢的音乐有什么感受。他们通过这样的实践互帮互助,平时跟我交流,我又帮他们修改,所以会音乐的同学会带动对音乐不熟悉的同学共同进步。做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很多问题,他们唱的时候用什么和声、音程、高潮、低潮,都要通过我课上教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

  •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选择教学内容很重要

      我自己是做文学老师的,来自交大的不同学院的一般都是理工科特别强大的学生,你真的有的时候不敢想象,有的学生古文的功底很好,他能写出文言来,但是有些学生你让他写白话文写的不是很清楚,就把这样一些学生弄到一个课堂上到底怎么办,你不能说交大的学生可能程度都不太好,我们就讲最普通的吧,那些好的他是冲着爱好来的,他就得不到满足。所以我觉得老师在选教学内容的时候特别重要,这里面的空间特别大,我自己的感觉,有的时候我得先把最好的学生镇一镇,我让你知道你不要觉得你太厉害了,在这个很白的课堂上你学不到什么,拿一两个问题去难为难为他,难为他之后,下一次带一点点挑战的意思,他拿东西跟你再继续交锋。实际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能够学习到,旁边的学生他刚开始只是听,但是他听的这个文学的话题是很受益的。其实和刚才那位老师讲的,就像一个大厨房一样,你要能够让他感觉到滋味,他觉得从里面找到他所需要的,这是我们文科老师的感受。

  • 老师随时调整自己的上课方式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我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来随时调整上课的方式和方法,我在周末的课堂上是很多企业的学生,企业的学生来背景都非常不同,能力层次有很大的差别,有做副总的、有做工程师的等等,都很不一样。就是针对这样的学生你得养成一个开放的思维,我怎么来调整呢,我就看他的眼睛有没有看我,其实就是看关注度,这样我就知道我讲的东西是不是对他的路,是不是能够满足他的期望,如果讲的不符合他的要求他马上就玩手机了。所以我一般能做到让90%的人盯着我看三个小时。

  • 学生观点:课后给学生大量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学习程度不同的同学

      我比较欣赏一个老师的做法,他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讲这个课程的思路,以及课程整体框架。但是在课后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大量的参考资料,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的阅读,我觉得这样也可以让真正觉得在课堂上学不够的同学可以有更多的拓展。

  • 学生观点: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小组,会有一些不错的效果

      关于合作学习,有的老师他就是把同学分成两到三人一组,这样一起完成作业,一起完成一些项目等等,我觉得这样也是会得出一些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