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0
我因为带有机实验课,原来我不主张他们用手机,后来我发现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就让他们带手机了。有时候他们把这个实验原理拍下来,我觉得效果超级好,后来有几次提问的时候,他们在底下一搜,马上就有答案了,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方式。特别是有时候描述现象,不是很确定的时候,他就把它拍下来,然后在后面去描述。我觉得可能对我们这个课,因为它是面对面,学生要不停的操作,他们也不敢玩太久。所以在我那手机有它的特定用处,与传统的方式比起来是有优点的。
我有一个观点,我觉得你不能强制学生不用手机,因为我觉得手机现在已经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学生为什么玩手机呢?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你讲的课实在是很没有意思,所以我的课堂上,哪个学生玩手机,我不会让学生检讨,我会检讨我自己,因为你没有吸引到学生,学生就玩手机,所以我觉得最重要不能怪学生。有些情况下,你讲的好的时候,讲的生动的时候,这个学生他是不玩手机的,他也不玩电脑,所以这个东西跟你讲也是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我一个观点。
我建议,有些本身就很乏味,也很难上出趣味性,像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基本上就是公式推导,你说把这个课上的生动活泼,基本上不太可能。像这种课,我建议让学生把手机收起来。要区别对待,有些课是有空间的,但是有些根本没有空间,你数学再怎么讲,也都是那个公式,所以两种要区别对待。
我的感觉,大一的学生这方面好一些,因为我现在是上大一的课和大三的课,大一我教他们大学化学原理,大三我教他们高分子复合材料。我感觉大一的学生热情度很高,上课、提问各方面表现很好,上课也不会往后面坐,基本上是往前面坐,大学化学原理有些还是比较枯燥的,但是上课很认真。但是给大三的学生上高分子复合材料,对学生来说,这门课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就像刚才老师说的,有不来、有打瞌睡等等。
我个人觉得,习惯是养成的,大学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但是尊重不等于放纵,就说有的学生在你的课上他都玩手机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你的课讲的不好,不感兴趣,但是另外一个方面,你本身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如果大家都从一年级、二年级上基础课的时候,相对来说能提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一方面把自己的课程做好,另外一个方面对学生适当严格一点的话,也许到大三到大四或者整个人生都会对自己更严格一些。
我给大家提供一下方法,班上有玩手机的是正常的,但是你一定要保证有一部分人,他是永远不玩。为什么我的班上就有人玩手机,我还这么有劲头的上课,就是我班上有一批铁杆粉丝,他不玩手机,他不玩电脑,他不睡觉,他认真听,他从头到尾都认真听,我觉得这个对我的鼓励非常大,这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一个班上,要让所有的人都不玩手机,这不可能,他有的学生,你无论课讲的多好,还是要玩手机,我发现这个是规律,没有办法,但是能保证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要你上课,他就不玩,他就不睡觉,他就能认真听,我觉得就够了就可以,至少从我这我就可以,我给他们上课我就有精神。
学生在我的课堂上用手机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有时候要拍ppt,如果学生完全低着头,老是玩手机,我马上就要提问,这时你回答不上来,扣三分,可能有人会有意见,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能把他们管住的。
是否允许用电脑我认为应该根据每门课和学生的不同而定。我的班上现在有一批留学生,大约有十五六个人,他们的语言能力弱了一些,我就会提前几天把ppt发给他们,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就会用自己的电脑看PPT,我觉得他们这样学习效果会好一些。
从自身来讲,我感觉作为老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原来我这门课一般都先讲原理,后讲案例,后来我就转换成先讲案例,后讲原理。比如说我给工程硕士上的一门课,我就把某个工程硕士在公司里面是怎么应用我这门统计学的,并且是非常不错的公司,先把这个案例抛出来,告诉他们这个工程硕士是哪个单位的,什么职位,他认为这门课对他的工作有什么帮助。通过先把案例抛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你这个课还是有点意思的,至少在将来工作的时候,还是能够有用处的,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来预防学生使用手机。
总的来说,咱们的教育留白太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拼命在课堂上讲,学生他就听,他是被动的,他不需要主动参与。有科学数据表明,一个人的注意力最多不超过二十分钟,所以如果让他被动的坐在那,他肯定就会打苍蝇了。所以当时我就做了一个尝试,给他们分大组,我的课不是那种很基础的专业课,有一定应用性,分组以后,我讲一些原理,之后就让他们讨论,或者出一个题,因为他各个工程硕士水平参差不齐,可能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做出来,我说你就按照这个指标,十个人一组,那么每个组都有一个组长,然后你给我提一些现代和过去的系统区别在哪里?那么让他积极的参与这样一个学的过程,最后让小组长来回答。这时用电脑查就是查资料,他不会去查一些娱乐信息,所以就是说,上个学期试着这样做了一下,总归来说,至少参与性会比以前课堂有所提高。
上课的时候这个节奏要变化快一点,千万不能用同一种语调,同一个节奏,同一个说法方式讲超过15分钟,当然这个是有难度的,这个就跟你讲单口相声一样,你要有铺垫,你要有高潮,要有变奏,这个过程中,你会让学生觉得,这个高潮迭起,这个很有新意,听三个小时还是觉得有新意,还是继续听,我觉得这个和一个人在上课时语言的运用,课程内的组织,是有关系的。但有一点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就是你千万不要同一个语调,同一个节奏,就像你说的音乐没有变化的话,就成了催眠曲,他不兴奋,所以你要持续让他兴奋你就要有变化,你的声调可以高可以低,可以快可以慢,然后你可以通过提醒、强调来抓住他。这一点我深受启发。
我有时上课就观察,第一节课下了之后,学生好像确实是特别疲劳,这个时候就尝试干脆让他们休息15分钟,因为我有一个说法,我也没有做过这个实验,就是说人的大脑在集中运作的时候,相当于一个15瓦的灯泡的功率那么大。所以这种情况下,好多学生又没有吃饭,上一节课这15瓦的灯泡又一直亮,下课的时候就肯定没有精神头了,所以这个时候第一节下课,干脆让他睡上15分钟,15分钟之后一旦叫醒了,想睡他都睡不着,这个时候他是严重失眠,估计三个小时是睡不着。偶尔尝试一下,感觉效果还是可以。
引导学习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一点,引导学习不存在注意力分散还是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所以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要不要学,怎么去引导,如果我们只是在停留在学生是否玩电脑的情况下,我觉得这样效果不会太好。国外很多学生他不学习,怎么不学习不读书?老师给他拿一本书,开始提问题,然后去引导他开始讲,听你讲,听他讲,讲完以后回去看个书,然后再来讲,这个过程是自我学习过程,所以说我们老师再怎么教,我觉得效果还是有限的。因此,我的看法是第一个学生他爱不爱学习,怎么学习,第二个老师怎么去引导学习。
我上一个一学分的新生研讨课,我本来以为这个课是很不重要,但是结果去上的时候,却发现老师第一节就说,我们每堂课最后都是要有小测,测试的内容,就是这节课讲的内容,第一节课的时候没有太关注,上课没有非常认真记笔记,但是第一次考试之后,就发现他考的内容确实就是PPT上课讲,而且讲的非常细,考的非常的细致,后来每一节课我们每个人都非常认真的在记笔记,都没有人在玩手机。
我曾经上了一门专业课,一般的专业课都比较难,老师讲理论知识也比较枯燥,但是这门专业课,虽然他也是讲理论知识,但是他不是用PPT,他是用板书,然后他一边写,一边讲,而且节奏非常快,我们要根据他的思路去记笔记,也就没有时间去玩手机,所以我觉得老师适当加快一下上课的节奏,大家就没有时间去玩手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