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午餐会:如何上好选课学生差异大的课程

观点集锦

                                                                         2013-03-07

  • 学生的差异导致很难把控教学内容的难易度

我理解的差异是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差异。我有两大类课,一类是实践课,还有一类是理论课,在课堂上我能感觉到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在考试中反映不出来,在实验课中差异确实很大。比如说日韩学生和美国学生。还有就是学生的专业背景差异,因为有些理工类的公选课,选课的学生很多是文科类的,外语的、法学的学生都有,这样的课上下来,很难满足所有的学生的水平,这个差别会很大,我现在这门是公选课,环境工程导论,虽然是有点科普性,但是这个深度很难把握,你可以讲得稍微专业一点,让理工科的学生在这方面得到点知识,但是对文科的学生你又觉得像是一个科普,这样的深度你就很难把握。但是学生对这样课的需求还是挺大的,每年选课的学生还是很多。

  • 照顾大多数学生,准备两套教学方案

我是材料学院的,我的困惑主要就是来自于我上工程设施课,在外面招的学生好多专业都不一样,机械的、材料的,甚至还有法律的学生来学,我的困惑就是学生的来源不一样,基础课的背景知识不一样。我个人的总体原则是要照顾大部分的学生。所以每次工程设施的课,第一件事点名,然后就是问专业背景,本科是什么专业的,学的什么东西,我得数人数,我得准备两套教案,每次的PPT都是两种体系的,我一看全部都是学我这个专业的,就讲得稍微深一点这套方案;如果是学材料的少,大部分都是学管理的、设计的,有质量部门的比较多的情况下,我就选择我准备的另外一套教案。

  • 新旧知识相联系,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我上的是工程硕士的专业基础课,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同专业的人来听课怎么办,以前跟交大、清华交流过,他们往往是把本科的内容重新讲一遍,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一开始第一节课就像各位老师一样,我需要摸摸情况,我尽量了解他们原来从什么学校来的,上过这类课程没有,做一个很简单的测试,出了大概七八个考试题目,让大家当场来解答。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我们要照顾大多数的学生,但也并不是说要提高这个课程的要求,基本课程的要求还是有的。我在上课的时候,不断地把以前所需要的知识或者有些没有学过的知识,在讲新内容的时候,就要跟以前的内容发生联系。但是这样讲的时候,有很多人觉得你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你不能完全这样把以前的东西照讲一遍,而是要讲出一点新的东西,至少不要照书上的东西去抄。这样一来,学过的人觉得切入的角度、讲的方法我以前都没接触到,使他也有一种收获。没有上过这个课或者是上过课但忘了的同学,他也能够接受,这样对你讲新课也有一定的好处。

  • 差异大的学生如何在课上分组讨论?

我们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更多的不是面对各种不同学科背景的,最主要是针对这些韩国留学生和少数民族。我已经上过两次我们的专业必修课,叫传播学研究方法。在这门课当中韩国留学生最多的。通常60个人中大概就有十几个甚至二十个韩国留学生,因为这是方法课,所以很多时候需要做一些调查实践,需要分组。我第一次的方法用了分组的方法,在每一个组里头都分一个韩国留学生,因为我怕如果都是韩国留学生的话,感觉这个事没法做起来,因为他们确实存在对中文的理解或者说对中文的调查是没法进行下去的。但是我发现每次讨论的话,那个韩国留学生只能自己待在一边了,没法融入到这个讨论当中了,所以我觉得这个方法也不是很成功。第二次上这个课的时候,我后来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他们也跟我提到,我们被分到中国学生这边,他们就没法讨论,他们觉得被孤立。我说,你们觉得什么方法比较好?他说,我们就自己在一起吧。好,我就用他们的方法。结果我发现他们讨论得很激烈,但是每次讨论,一方面我听不懂,另一方面,我说你们在讨论什么?他说在讨论韩国的一些事情,跟我们的主题也不相关。

  • 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上的课也是专业基础课。我看到这个标题以后,我脑子里最多想到的就是学习背景的差异。我觉得对于交大的学生来讲,都是比较聪明优秀的。这个课学得好学不好,最后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态度。对于这种学习态度不好的,我们困惑的一个地方就是我们是不是要迁就他,主要就体现在中间的考试和最后的考试当中。我的教学有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完成这个教学目标,使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掌握课程需要的知识,然后我出一张难度适中的考卷,考得过就算你及格,考不过,下一年重新来。有时候,我会听到周围的一些老师跟我讲,你如果有太高的不及格率的话,可能会有点问题,这样子我就会觉得挺别扭的。如果真的允许像我想的那样,该及格就及格,不该及格就不及格,如果我们每门课都是这样子,我们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会在无形当中慢慢地扭转。

  •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

教和学是两方面,作为教师来讲,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怎么样去传授知识,更好地让听众能够理解,这也是我们在这里学习讨论的一个目标。作为学生来讲,他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我选了这门课,我要学好,我知道我有差异的话,要去多花点时间。一个本真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学习的效果,我们老师只能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情,修行是靠自己的事情,我们老师要坚持这个原则。

  •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长处相结合

我上的是关于日本文化鉴赏类的课程,上我课的留学生很多,尤其是韩国留学生,还有新加坡的、越南的、缅甸的、柬埔寨的,三分之二是国内的学生。听我的课,我也是发现了他们的差异,布置作业的时候,一些差异就出来了,一些汉字不会写,一些知识比较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平等,因为要考核,我想了一个方法,文科类的用自己国家有关的文化,跟日本文化有关联的,你们可以去寻找,你们最有发言权,可能比国内学生更好,一些留学生听了,都去找自己国内的跟日本文化有关联的一些视频、材料拿来给我。我说你们可以汉字写得简单一点,如果要演讲,简单地介绍一下。那些留学生他们的积极性很高,而且做的东西确实很少。文科类的留学生多不怕,基于他本身的特点、特长,把他自己国家的跟自己所学的学科有关联的进行比较分析,这也是一个培养他能力的一个方面。

  • 通过课前讨论,了解学生的不同背景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讨论放在课的前面,就是在上课的最前面。这个讨论先从一个比较公共的话题展开,这个题目可能就是最近的新闻,学生都理解的这些东西,讨论的过程就可以知道学生对这堂课的知识背景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

  • 如何应对体育课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我们体育课程差异性非常大,我们体育课除了要理解老师的知识之外,学生还要动起来,所以在课上那种身体素质,协调性、灵活性这方面,一旦动起来,学生的差异性非常大。尤其女生班,如果她的接受能力很差,她就很不协调。你纠正她的时候,你告诉她,一次两次纠正她之后,她会觉得她能接受。如果她还不能够接受,你再去纠正她,她就觉得很受伤,我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样,她会很难受,你再怎么告诉我,我不接受了。对于伤自尊心的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我会拍拍他的肩膀,或者用另一种方式鼓励他,我说这堂课很好,比上节课好了多少多少。想办法让他能够接受,慢慢地他会觉得“我进步了”。我觉得这样会好一点,可能我这种经验跟大家每门课还是有差异。

  • 引导留学生融入学生的大团体

还有一种差异性,韩国学生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一分组他们自然就组成一组,他们在一起做练习,但是他们往往就跑题了,他觉得他融不到这个班级里来。我也在外国学习过,我当时的感受是,我也很害羞,也难以融入到当地的学生团体里。我就希望如果当初有一个学生,他非常开放,愿意接受我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受益。我在课上遇到这种文化差异的时候,我往往是把国外的学生和中国学生有意地分到一组,让中国学生带着。我们交大的学生还是非常友好,也愿意接受,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比我们更快,更容易理解。几次课以后,他们就变得比较熟了,非常融洽,非常好,比我教的效果还要好。所以我在这种实践性的课,建议如果有文化差异的话,还是让他融入进去,不要隔离开,应该主动让他融到大的环境里去。

  • 采取分层教学解决学生差异大的问题

我以前上二、三年级体育课的时候,尤其是韩国学生,的确参与性不是很强。这学期我带的大部分是中国学生,第一专项是排球,上一个班30个学生,有不会发球的,有的同学就没有接触过排球,他也选了这个课,他想尝试,制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统一要求就是要考自垫球,但是学过的同学他现在考就可以是一百分,没有挑战性。我对他的要求就是,你可以垫球,但是考试的时候,哪个能拿一百分你就考哪一项,有的是下手发球的我就教特上手发球,这样分层教学解决差异大的问题。

  • 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再强弱联合共同进步

还有就是强强联合,这样他们更容易增进友谊,有他们的互补性,然后再强弱联合,好的带动不太好的,通过观察,你可以安排他们。现在学生也很想交朋友,但是有的学生内向,不主动,那我就安排一个基础很好的,叫他带动。我上学期特别深的感受是,我教他们发球,我已经是把浑身解数全用尽了,他依然不会,可是我叫一个学生在旁边辅导他,他几分钟就教会了,我就自愧不如。最后考试的时候,很多都是考一百分的,我觉得学生带学生真的是很管用的。我还跟学生说,你帮助同学了,团结互助,我就给他加分。学生帮学生也是能够解决一些差异的问题。

  • 针对学生差异,给予学生多种选择

还有一个差异就是,比方很胖的学生,他确实是跑不快,本身先天条件的问题,因为男生要考俯卧撑就很困难。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换项目,就换他拿手的那一项,比如说实心球很强,在两个里头选一项。还有的跑步跑得不快的,就让他多参与,我平时有跑10圈的练习,你可以跑15圈,没有速度的限制,没有时间的限制,你积极参与了,我们的目的就是增强体质,然后再学一项技能,那就可以了。我们也很看重态度,积极参与了,这30%就可以到二十八九分,甚至可以拿满分,这样的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强了。一个是强弱联合,一个是给他换一个项目,让他找到信心,他有兴趣就能参与了。

  • 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正视学生的客观差异性

我昨天在参加工作坊的时候跟旁边老师的讨论,正好切合您这个题目。因为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它就比较中外教育的差别,里边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如果班上有100个学生的话,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前10%的同学服务的,还是为了后10%的学生服务的?它当时有个观点就是说,国外是注重前10%的,因为我没有到国外读过大学,我不知道他的话说得对还是不对。
我也在想,我们是为哪一批学生服务的?江泽民给交大的题词,那就是“面向21世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我的课堂上的教学只是为了后面的10%,我希望我们的同学都齐步走,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标准会很低。我有时在想,我希望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超过我,我就应该对他们有很严格的要求,就应该只为了10%,说起来是为了10%,如果本着这个态度去教学,那么整体教育质量会提高,因为学生永远是有差异的,不管是他的基础或者是他的态度,或者是他的文化背景。我们与其花精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倒不如想想我们有没有别的办法,把整体的教育质量提高,这是我的想法。

  • 多鼓励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做的是知识传授,如果基于这个学习理论来讲,我们常讲那句话,老师教多少不等于学生学多少,也就是说,不管哪个层次的学生,其实他接受的未必就是你想让他接受的那么多。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如果说不管学生原来的基础怎么样,他在建构某些知识体的过程中,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他只要有进步,我们是不是就应该给他一些鼓励,给他一些肯定。哪怕我们班上的学生层次不一,在我们的教学环境中,都能够有他自己的收获,那是不是就是我们教学最成功的表现。我们应该从这方面来思考问题。如果说我们仅限于我们知识传授的难度到底应该定位于哪些学生,可能最后的整体教学效果未必会很理想。

  • 分组、选题、调研、出题

我们现在上化学课,老师上三分之二,甚至不到三分之二的时间,剩下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留给学生的。然后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分组,各个学生选择自己想要进的组,分组的时候不是老师给分的,我们只是定主题,大概10个主题左右,根据班级的大小情况分不同的主题,和化学、环境、健康、生命相关的,就是和化学相关的不同的学科分出去,然后让他们自己选。在选的时候,他们自然谁也不认识,分到一个组里面去,在这个组里,他们就做相关的调研、调查,文献也好或者是查书也好,做PPT,然后再上台讲他的主题,说哪些内容。这里面有一个就是,我们让他出思考题,你讲完这个主题之后,你给下面的同学出思考题,最后我们考核的时候,是从他们出的思考里面来选择,放在我们的卷子上,让他们答。

  • 用口语考试弥补留学生汉语书写能力的欠缺

我们体育考试的范畴里面也有体育理论,体育理论就牵涉到一个要写,往往很多留学生说中文不会写,我们的分数占到10%的学分,比例很大,他说我不会写,你给我个分吧。任课老师他不会就给他一个分,肯定是往上反映到我这边,我也很尴尬的,我不知道怎么样。这样的话,可以用口语考试,如果书面的不会写,可以用面试的方式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