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冰老师做客“教与学讲坛”分享《学至于行——工科实践教学的探索》

  11月21日,宋晓冰老师做客“教与学讲坛”分享《学至于行——工科实践教学的探索》。来自15院系的36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整个讲坛以三个案例及宋老师对工科实践教学的七个思考贯穿,案例生动具体、思考深刻实际。

  宋老师首先介绍了他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他认为“实践教学是教师通过周密设计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共享知识(团队合作)、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知识(融会贯通)和传播知识(沟通交流)的能力的教学方式”。接着,他对自己教学活动框架中的理论为主课程与实践为主的教学环节的衔接课程《创新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作了详细解释。

  针对理论与实践的衔接课程《创新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宋老师介绍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教一、做二、论三、拓四”,引起了现场教师的极大兴趣。所谓“教一”是指教学生基本的理论与基本的概念;“做二”是指抽签分组,现场出题,模型设计和制作,加载测试;“论三”是指教师点评,讨论和互评;“拓四”是指完成更深入的课后作业,巩固并拓展课堂的理论。为了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宋老师通过实践发现“Yes and -No"的团队合作原则对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大有裨益。

  随后,宋老师谈了自己对工科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陶行知先生曾对中国教育的一段论述“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宋老师深以为然,他积极将手脑联盟的思想引进自己的教学,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针对实践创新的途径,宋老师认为要培养学生底层思维“培养学生以平静的心态,不断探求看到事物的原貌和事物之间的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看到更大更广更精细的世界,逐步削弱障碍,最终打破。” 他以预应力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以及第五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的作品完成思路来诠释了如何进行实践创新的底层思维训练,以促进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有所突破创新。在谈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宋老师认为它们两者相辅相成,能够互相促进,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是做导演,应在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组织和设计、不断迭代和改进、建立制定评价机制后把舞台的中心留给学生。


  

  最后,宋老师以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 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作为总结结束了本次的分享。讲座结束后,他针对现场教师提出的关于实践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及要求的过程及细节进行了回答。

  本次活动共收共收到反馈问卷24份,反馈满意度100%,部分反馈如下:

  • 1、合作精神的培养 :yes-no 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2、底层思维的训练,找到事物的本质,从此出发思考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 本次活动的演讲人宋老师很有热情,讲课也深入浅出,确有其独到之处。而且从竞赛组织到课程设计,不易。对今后的教学,可融会到学生的培养中。  
  • 学至于行,用手与用脑的结合最重要!  
  • 开拓思路,很好的案例!
  • 演讲者讲解细心,准备资料充分。
  • 教学相长,知行合一。

【供稿】谢艳梅

【摄影】陈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