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沟通——袁笃平教授分享教学经验

  2016年4月14日,物理与天文系袁笃平教授受邀来中心作了题为《教学中的沟通》的报告,我校21个院系及部门的36名教师以及国防科技大学的4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袁老师从沟通的目标、沟通的立场、沟通的途径和形式以及沟通的信息获取和解读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做好“教学中的沟通”。

  他以一段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开场:“对于如何做好沟通,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是技巧和方法,实际上过于关注技巧和方法,常常会演变为‘为沟通而沟通’,甚至在沟通过程中发生变异,形成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带领现场教师对这一话题逐步剖析。

  在讲到沟通的目的时,他认为“沟通往往会受到各种制约,如时间、场合的限制、人际关系之间的隔阂。这些制约常常造成投入精力很大却效率不高,而且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他通过导师制、答疑、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交流中的具体问题来展示沟通目标不明确或者事先没有达成共识会导致的问题。由此得出,明确沟通目的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沟通的立场方面他为现场教师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认同并尊重分歧存在甚至分歧本身、搁置争议、追求共赢,不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针对事情进行讨论,就事论事,不要牵涉到其它行为;牵涉人的时候,最好是一个不明确的第三方,不能让受邀方觉得有针对性,感受到自己受到冒犯”。

  在谈到沟通的渠道时,袁老师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作业可以作为教学中一个深度沟通的工具。他认为学生作业是频次最高、覆盖面最广、学生最少感觉到教师存在的师生沟通过程,以及能体现个人特质的沟通渠道,因而最少存在个人情绪、最少压力,是最客观的沟通。作业能够在多种层次上让学生无意识地又几乎是主动地展示他的学习习惯、对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认知特点以及学习中的强项和弱点,呈现出与其他同学的共性与个性。对于整个班级或者一届学生来说,是了解他(她)们的学习行为以及进行教学活动变迁的最好数据。对于教师来说,教师有足够的余地进行作业设计及修改,进行深度的信息挖掘。随后,他展示了自己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对这种沟通方式的设计、数据挖掘和解读。

  整个讲坛妙趣横生,受到了参与教师的高度评价。讲坛结束后,有教师表示“听一个物理系的教授讲‘沟通’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能够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沟通!”

  袁老师曾经在教学发展中心开过系列讲坛,包括“认知系列”的认知学生、认知自己、认知课程、认知教学等,深受我校教师欢迎。

  本次教与学讲坛共收到21份反馈问卷,满意度高达100%。一些教师的反馈如下:

  • 非常受益,不仅学到了如何有效和学生沟通,还知道了与别人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全面了解了沟通的含义、分类,会避免一些无效沟通,对今后如何与学生沟通很有帮助。
  • 明确与学生交流的目的和方法。        
  • 收获:设计作业、批改作业也是与学生沟通的一种有效方式。                                         
  • 沟通很重要,合理的沟通方式和内容更重要,很有帮助。    

                                                                                                                             【作者】谢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