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成功举办“总结教学,凝练成果”研讨会[图]

  2012年12月21日至23日,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了“总结教学,凝练成果”研讨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教师共计100人。

  对于我校教师来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其成果的总结都很重要。对于老教师,他们积累了丰硕的教育成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苦于没有好的总结方法,而不能很好的呈现这些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对于新教师,他们对于什么是教学成果尚未理解,也不知道如何在未来的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总结。针对这两方面需求,我中心特别举办了此次“总结教学,凝练成果”专题教学研讨会,主要围绕“一线教师如何总结教学成果”,“如何自我评价教学”,“如何理解教学成果”等话题开展,为我校教师提供借鉴、分享和交流的机会。

“总结教学,凝练成果”研讨会全体教师合影

  大会由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林志新主持。上午,由香港中文大学统计学系教授潘伟贤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吴筱萌分别发表了题为“利用定量研究来总结教学成果及改善教学”和“运用质性方式探究教学问题”的主题发言;下午,由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捷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系教授、ACM领队俞勇分别围绕“国家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和“教学成果建设与申报经验”为参会老师作了详细的介绍,我校督导组组长、来自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陈关龙教授做了补充发言。之后,到会全体教师分为四组进行了小组讨论并向大会汇报。

  来自体育系的王泽民老师还为教学发展中心精心准备了一幅题为“名副其实,再接再厉”的书法,现场表演了一段太极拳。鼓励教学发展中心越办越好并预祝大会能够圆满成功,也为大会增色不少。

王泽民老师为教学发展中心题字“再接再厉,名副其实”

  潘伟贤教授的报告主要从“定量研究”的方法出发,她以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目及教学评鉴问卷”和“学生经验问卷”两个评估方式为例,说明为了促进及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如何参与设计、使用这两种评估方式。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统计学系的教授,她对“定量研究”方法在自己的统计学课程中的具体使用进行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如“学习成果的评估”,采用“课堂应答系统”(The clicker Project)和“利用学生经验问卷作总结”等,使每位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获得了许多可直接借鉴的宝贵经验。潘教授在报告最后展示了利用定量数据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使定量研究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很多教师在会上就开始对这种“定量研究”的方法跃跃欲试,对潘教授课堂中采用的“clicker”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她所使用的问卷渴望多了解一些信息,希望能够回去在自己的课堂中也加以运用。

香港中文大学潘伟贤教授在作报告

  吴老师的发言则运用“质”的方法探究教学问题,特别是特殊性、过程性、描述性、解释性和意义类的问题,尤为合适。其中,质性材料的收集方法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引来了老师们的诸多疑惑与想法,并利用现场做游戏“画三角形”的方法,生动地解释了访谈中提开放性问题的重要性。吴老师的“质性研究”与潘教授的“定量研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教师们全面立体地了解了总结教学成果的方法。

北京大学吴筱萌副教授在作报告

  我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捷主要结合交大实际,梳理了国家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罗列了前六届教学成果奖和我校历次获教学成果奖的基本情况,并解读了新颁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使与会教师了解了国家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及其发展趋势。

教学发展中心高捷教授在作报告

  来自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俞勇教授无私的贡献出自己15年以来每次教学成果的申报材料,一次一次的分析中间的失败和成功,将其中的技巧和方法全面的展示给大家,使在场的每位教师感到,申报的成功有时候是得益于之前对失败的总结和反思,每一次的成功都源自于“坚持”。同时,大家也感受到了俞勇老师对教学的热忱和对教学一直以来的实践和思考,没有这些实实在在的累累教学成绩,申报材料也是无根之木。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俞勇教授在作报告

  最后,我校督导组组长、教学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关龙教授从评审专家的角度出发,从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质量工程、课程成果和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做了精彩发言,结合自己的评审经历,从理论和实例两方面补充和完善了此次大会的主要内容。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陈关龙教授在作报告

  研讨会现场回收到的85份调查问卷显示,本次研讨会的整体满意度为100%。反馈显示参会教师对总结教学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通过研讨会这个跨学科平台相识相知,认真探讨了教学策略和技艺。此次研讨会有利于促进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并进而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

部分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