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关于设计学生作业的,我通过看的一些东西研究下来,设计作业,其实是包括三个环节,不仅仅是包括这份作业你要给他设计一个什么题目,其实这包括开始的作业任务,你想怎么设计,然后你要设计一下怎么让学生来完成你的这份作业,你设计完了,学生不做也没有效果。然后是如何给学生一个反馈,做完这份作业,你要给他反馈,他才知道自己对了,还是错了,他接下来怎么样去改,这个对学生来讲可能更重要一些,否则你的作业他又不做,然后他做了之后又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这样对他来讲可能帮助不是特别大。所以这是需要设计的三个环节。
在设计作业的环节,我们作业按它的功能来划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准备型作业,准备型作业是什么?我们平时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让他小组讨论之前去看一看话题,一些提前阅读的文章,提前布置一些思考题目,或者说我这节课要讲的一些理论,你提前阅读一下教材。这就是准备型作业,还有我们现在流行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提前看视频的时候,其实它是应该设计一些小的题目,这些题目也相当于一个准备型作业。
练习型作业,我们上完一节课之后,老师都会布置很多题目,比如说像数学系、物理系这些都会有题目让他去巩固这个知识点,这就是练习型作业。
还有扩展型作业,又叫创新型作业,其实就是把你课堂当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或者应用在实际情境中,这就是扩展型作业。这个对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况帮助是比较大的一种作业类型。
作业批改其实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个是批改作业之前你要做一些准备的工作,第二个你要有一份好的评分标准,第三个是给学生一些有帮助的评语。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首先你要跟学生确定什么时候必须提交作业,什么时候作业必须给学生。然后你要有一个打分指导评分标准,你还要告诉学生,如果你迟交作业,抄袭作弊我会怎么处理你,这个要讲清楚,免得他后面再来找你。批改完作业我的反馈是怎么给你,有的老师通过邮件直接告诉他,有的面谈,各种方式都不一样。这个是提前讲好的。然后制定一份好的评分标准,主要是包括三个方面,标准、等级和描述。
每道题我要标出来错或者对,不能写个阅,把它打个分就过去了,这个就白打,这样学生拿到作业,不用跟别人商量,他就知道自己的问题了。但是这种做法是不是最好?假如你不给他答案,就说你错了,这样逼着他自己去找正确答案,这样就看学生怎么来运用这个结论了。
还有刚才那个对我很有启发,不管作业做得多不好,要给予一定的肯定鼓励,这个我从来没想到,不管多好的学生到我这儿来,基本上都是批评,没有褒奖。因为我习惯是正常应该是这样,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应该先肯定他,这个对我是一个启发。
作业也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上很多的问题,思维缺陷,或者是误区。一个学生他作业出现了很多问题,他在其他的场合他也经常犯类似的问题,所以我是把作业当成是可以帮助学生来发现他自己思维上的一些问题的一种手段,来帮助学生做更多的改进。
我上的是艺术类课程,不是专业性很强的。我布置的作业,学生都问“这个作业怎么做?”我说我先示范一下。要求学生必须把作曲家的出生年月交代清楚,他的照片,他的成名曲,他发表了哪些作品,你最喜欢哪一部作品,或者哪一首歌曲,或者哪一幅绘画,找出来进行评价,最后你到网上要下载资料,要经过阅读,视频观看,最后一个总结,这样的格式告诉他,告诉他们以后他们有方向了然后下去就做了,做了以后要经常跟我沟通,其中发现很多的学生的不明白的,这样那样问题,及时跟他沟通、交流,使他进步很快,最后作业就可以在课堂上汇报,我是这样的方法进行作业布置的。
各位老师好,我是研究生支教一员,今年是大四,关于作业,我作为学生来说,我最喜欢的作业形式还是那种能够和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许多老师喜欢布置大作业,比如我以前曾经做过某一个要求,或者观察某一个生活现象,或者是做一个小设计,能够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应用起来,虽然可能会花得时间比较长,但是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当然这种形式,我觉得很多老师比较不太好的一点,他把作业布置下去以后,你给出这个方案就行了,然后中间其实就不管大家了。所以很多时候为了一个,最后在截止时间的时候,大家突击赶作业,这样其实也增加了大家的负担,所以我希望老师在平时的时候,给同学及时的反馈,比如说不定期的抽查,他的一个进度,对于他这个项目给他的一些建议,或者根据这个项目的进行,然后布置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作业,这样也能够让作业连贯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至于说其他的还有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觉得还要根据我的一个教学目标来进行,比如说如果我想培养学生的双新思维和思考的能力,就可以给同学一个大的笼统的目标,然后让他自己去细化选题,去找资料,去讨论,这样效果可能会起得更好一些。
各位老师好,我也是大四的同学。我是自己带着一个广告工作室,经常给学生做一些培训。我们经常会给同学开完会以后,会给同学布置一些作业,给他一个很简单的项目,比如说在网站上拆开某一个模块去做,同学在做的过程当中给他配一个导师,一般作业周期是一周,他在这一周里面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给他的导师发邮件进行询问,一周之后我们会有一次布置作业,有的导师进行作业检查,也会组织,每次作业,大概会有一些同学自愿报名的方法可以把他们在做作业过程当中的心得体会,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是怎么样攻克的,这些同学自己站到讲台上做一个汇报,让同学们互相之间能够交流经验,还有一个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能够看到同学们遇到一些我们之前可能没有碰到的问题。
我是来自化工学院的,我主要是带有机实验课,我们有机实验有一个特点,一次实验做完了,下次就没有了。后来我发现做完一个实验,不给学生反馈,不把这些东西应用到他以后的实验中去是达不到一个好的效果的,所以我觉得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怎么样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点有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一定通过改作业,你要看到学生是从什么起点来的,他会存在很多问题,你反馈给他并给他一个思路。不是判断他做的对不对,因为我们在实验里面很多问题的答案你可以去试,试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哪一种方案更好,哪一种应用会更切合实际。
对于预习型的作业,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思维,我感觉作业更多的是提一些这样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或者是“什么是”。对于练习型作业,我感觉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题目是人为设计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来理解概念。还有一种是工程的,工程上是什么样子,我就出什么样的题目,像我们是工科领域的,我们学的知识主要是为工程服务的。应该出的题目尽量要和工程连接紧一些。第三种是拓展型的题目,我在上课过程中间,就有拓展型作业,我最主要的体会要开放性,我这门课拓展型作业很简单,写一篇教学小论文。题目任选,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就是你一个学生对哪个问题感兴趣,你只要认真去研究了,锻炼了你的思维,锻炼你写作的能力,锻炼了你各种各样的能力就够了,至于你研究的问题是什么那都放在后面讨论。
我是来自物理系的。我讲一下我们在教大学物理课以及专业课的时候的一些感受。我们的作业主要还是以练习型的为主,我们是这么做的:请助教来改,因为作业量非常大,批改后有一个及时的反馈报告,我们有两层监控,第一层监控是来自于任课老师,第二层监控我们会有专员来抽查、监督每一次的报告。我们会定期的有一个评判,这个当然主要是从他反馈报告的内容的详细程度上,能不能从这个报告看出这个学生在做这次作业的时候出现哪些问题,希望老师通过这个课上把这些问题及时的解决,我们是有这样一种监控的手段。已经试运营了好多年了,也有几个老师一直在这么做。我认为这个可以推广。
练习的时候我会给学生选题目,我实际上是有考虑的,并不是说课后题从哪里做到哪里,我会筛选的,比如,这几道题可能是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或者围绕着一个主线,但这几道题一定是有差别的,可能按照顺序,给学生一个作业表,第一个题可能是最简单的应用某一个模型,或者应用某一个思维。后面要加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开始像现实当中,有一些差别,慢慢慢慢的到最后可能会越来越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练习型为主,我们里面的确没有太多拓展讨论的作业。
我有一点可能跟很多老师不一样,我跟学生讲得很明确,我不强求你做,甚至最基本的练习我都不想让你做,你愿意做,我就给你批,我们不要求,因为我觉得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行为,你非要强迫他做,最后他就大面积的抄作业,而且可能觉得任务完不成,最后对付对付,我觉得这样对他们来说不好。
作业批改反馈的时候,如果我的课时允许,我总是要上习题课,在习题课上讲解解题过程。我的课学生很多,没有办法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去谈,但是我会通过这样的机会,告诉大家我怎么看,如果学生的解法我发现更好,那我也会讲这个解法比我的好。这些东西讲完了最后会告诉学生为什么要选这几道题目,让他们看出题目和课本上知识点的联系。
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知道你的教学效果,因为你可能每届的学生,或者说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你这个课,他们的层次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层次不一样,而且他们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都差挺远的。我会让助教看作业,等于我就没有第一手的信息了,但是我觉得可能最前面的几次作业,老师应该看,看完了你知道这些学生的水平了,你可以调后面的课,你是要讲的更深一点,发散一点,还是更浅一点,我觉得这个挺重要的。
我谈一下我的体验,因为有的时候赶作业的事情我也干过,为什么?有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像大作业,有的老师他们可能会在同一时间段要求你完成,我的精力上难以分配,就是势必有一个先后的顺序,老师在布置大作业的时候,可以了解一下其他课程的情况,要错开一下,这样学生的压力小一点。
在学期开学的时候就给大家布置大作业的内容就可以事先告诉大家,因为刚开学这门课,一般这种大作业不会太多,一般就是一到两个,刚开始可以布置下去,各个学生就可以提早准备。
大学老师的目的依然是百分之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只要把这些知识吸收60%就可以了,那么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大学来说除了一些专攻教学的老师来说,很多老师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帮你去设计跟去思考课程很多细节问题。我认为对于大学老师来说最重要的是站在一个积极性的防守姿态。很多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发邮件不会及时的回复,规定的答疑时间去找老师,老师不一定都在,这样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困扰,很多问题就会积压着,学生问问题的欲望会逐渐的降低,所以我认为老师们现在应该保持积极性的防守姿态,不断积极地欢迎学生来问问题,欢迎学生提出质疑,但是不会主动的去督促学生。
我是从学生过来的,我在当学生的时候不喜欢写作业,所以现在我和学生讲,你可以不做作业,因为我的目标是你掌握知识,掌握知识有多种渠道,你可以反复去看书,可以去思考,不一定要通过完成作业的形式。你有做作业的权利,你也有选择不做作业的权利。我的目标是把这块知识学会,你把知识学会了,你可以不做作业。
我想说一下,刚才有的老师说为什么有的作业我不喜欢,为什么有的作业我喜欢呢。我觉得这个跟作业的数量以及难度是有关系的,因为如果说有一门课作业布置得特别多,就是从书上抄东西,我是非常不喜欢的,抄得特别累,而且学不到东西。但是有的作业,发散性特别大,老师又没有了解我们学生真正的水平,他就随便布置发散性很大的作业,这个难度相当大。就像刚才王老师开始讲袁老师的课,不过我是上过袁老师,他的作业真的每次是特别发散性,做起来特别难,但是像那个老师提到的例子,一个同学花了一周的时间,老师花了八个小时的时间来阅览这个作业,那我觉得这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他并不可能说花一周的时间去做这个作业,而且这就成为一种负担,因为我从这种负担中根本学不到东西,因为这个问题太难导致我一直在停在这个地方,而不能驶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我希望的作业,对于我的水平来说,它比我的水平要高一个等级,而我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确实能达到接下来的这个水平,我是喜欢这个作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