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观点集锦

2013年10月9日

  • 把“是不是”转化成“为什么”和“怎么样”

  很多老师的经验就是在课堂当中,有些学生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所以逼的我们老师经常就会问一些比较容易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例如,“是不是”的问题,这种问题相对容易回答。事实上,从提问的教学策略来讲,提一个问题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大家在课堂当中能够更好的暴露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对这个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思考。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的问题其实没有办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所以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成“为什么”和“怎么样”,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问题暴露出来。那么结合刚才讲的,有的时候学生不愿意回答,你可以用一个问题组合的方法,就是先问一个“是不是”的问题,比如“今天大家吃饭了吗?”然后一定会有人回答,有人说“吃了”,有人说“没吃”,然后再问“大家觉得今天的饭怎么样?”你就会很容易得到答案。你接着可以追问“你为什么觉得今天的饭油比较大?”她就说“我最近在减肥”。这就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

  关于候答,就是等待学生的答案。实际上我们发现在很多研究当中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经常会急于把答案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去思考。一般一个普通课堂提问,等待时间大概是4-7秒,你可以在心里默数,你不用怕大家都没有声音,没有人举手,问题问出来好像大家就冷场了,这个冷场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家都被你所抓住的话,那你提出的问题后,大家的脑袋就像电脑一样开始运算是吧?这是一个很正常,很好的现象,你就让它好好运算,运算出一个结果的时候,它会给你一个传递的信息,比如说,他会抬头,他会停笔,他会信心满满朝你看,很期待的眼神,希望能叫他来答,当然,在大学里这个几乎绝迹,但是你去中小学的话,这个情况很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一定要等待答案,我们经常遇到的老师最大的误区就是,当有人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哎呀,救星来了!”于是马上让他来回答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点,不要急于让第一个举手的学生来回答问题,你应该给更充分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能够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这个思考解答的过程,对他的学习来说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班上有人说出答案更重要。

  在大组回答之前,你可以让学生把答案先写下来,然后在小组里面作一个交流,这样的话,整个一个教学环节就变成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大家写答案,写完答案以后,让他们相邻两个人之间来作一个答案的分享交流和讨论,再接下来我们邀请一些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他们写答案的时候,你可以走到他们当中去看一下他们有些什么好的答案,全班分享的时候可以邀请他们来说,这也是打破大家不回答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你可以走到他面前看到他写,可以轻轻的跟他沟通“哎呀,这个答案好,等一会分享”他会准备的充分一些,你的课堂场面也会很好。这样的方法是可以使用的一个方法,叫think-pair-share。

  回应答案。回应答案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尊重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尽可能保护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不要急于去使用一些判断性、总结性的话,你要尽可能引导他们发表他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很幼稚,哪怕是错误的,但是告诉他们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就是“用非评估的方式去回应”,尽量的去鼓励他,答的不好可以鼓励他的勇敢。你一定要营造一种氛围,一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有没有答案不重要,答案好不好不重要,关键是你要营造一种大家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的氛围,当你这种氛围营造出来以后,他们的学习效果,学习体验也会更好。

  • 如果学生说“我不会”“我不懂”怎么办?

  如果学生不会,他显然不认真听课的情况下,我叫他坐下去,我会告诉他“今天不会可以的,下次不能再不会了”,他一般的话就没有下次再不会了。

  • 提问了一个学生两次,学生觉得在表现上丢脸了,导致情感上的一个障碍,怎么办?

  碰到过这个情况,接下来你必须设计一个他能回答的问题。然后下课的时候,问问他了解一下,了解一下他怎么想的,我们和学生是没有什么矛盾的。

  我觉得老师和学生,私下和周末多沟通,因为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肯定是对您在课堂上对他提问这件事情的抵触情绪非常大,他很在乎他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现,私下沟通的话,可能会好一点,沟通的时候需要一些情感上的交流,也许并不一定是学习上,也可能是情绪很抵触,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上课之前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你要抓紧学生,认识学生,有点像交朋友,你提问的时候,前面你打过招呼的,相对有点熟悉的,这种时候叫起来提问,他的抵制情绪就比较少,认为不是你老师跟我过不去,而是重视我,跟我比较要好,这样他回答问题的时候顾虑比较少,另外也不大会产生师生之间对立。

  我昨天上课的时候也是问了学生,我说这个乐器是什么乐器啊?他说我不知道,不知道然后让他坐下来,他很难为情,我说这个形状像八月八的月亮,然后这个乐器弹出声音很好听啊,像一个琴声,那你连起来看呢?学生说,可能是月琴吧?我说你答对了,他也很高兴他坐下来。学生要不断启发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我是一模一样的回答,说我不会。当时是这样,其实那个老师上课上的很不错,但是我们全般同学都觉得他很严肃的,然后有一次他就提了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在书本上直接可以念出来的话,问题刚好问到我,我就说我不会,我一说我不会,下面全班同学就笑了,基本上课我都很认真的,学习也很好,所以我说我不会的时候,那个笑声就出来了,然后那位老师就很认真的以为,我真的不会,然后他就开始启发式的引导我,基本上就告诉我是在第几页,第几行,然后我接着说,我找不到,结果底下的同学又一次笑了。所以我觉得学生回答“我不会”,也许是其他方面的原因。

  我来谈谈我的一些准备,如果学生不是大一新生的话,在上一门课之前,我找到他上一个学期任课的老师,把他们的成绩单打出来,按照成绩排序,然后可能会粗略划几个阶段,就是前十名,后十名这样等等,然后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可能我会倾向于前十名的。再就是用名字去叫学生,他会觉得我比较重视他。

 

  • 同一个教学方法用在不同班,效果不一样,怎么回事?

  班级差异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新的班对我的方法还不是很熟悉,大家需要逐步熟悉以后,才会慢慢地跟上。

  我自己也是学理工科的,上学的时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如果老师的问题一问出来,我马上就能反应出来,说明我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反而没有挑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要马上跳出老师的思路,然后再去找自己的思路的时候,反而会给我一个挑战,我更愿意主动的去进入这样一个有挑战的环节。如果一个学生完全按照你的思路来,作为理工科的话,我并不认为这对学生是非常非常好的事情,反而他没有按照你那个思路来,他自己跳出来,又有一个新的思路在,反而可能会更好一些,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 故意找一些“不完美”的题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提问题的时候,一般我都会设计一些小圈套,让这个氛围活跃起来。比如说在分析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个代言人的时候,我会拿来一张照片,就是它们网面上的照片,比如说可口可乐请来的代言人有刘翔,有S H E,还有两个我会说我不认识,这个时候学生都会笑,因为这两个人对他们来说很熟悉,但是我不认识,他们就感觉有代沟了,然后就会有学生善意的提醒我,每一年都是这样,这两个人的名字其实我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我总是这样说,学生也都是会笑。再下面提相关问题的时候,为什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它们会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学生就会非常愿意,用这样方式来带动学生的兴趣。

  • 我教两个班,一个是大概十几个同学,课上得非常愉快,基本上没过十分钟,五分钟就会有人问问题,因为人很少,所以效果好,但是我不知道60人的课堂应该怎么处理?

  我课上之前,我会给所有的学生发一个Email,就是告诉他我下次课讨论大致是一个什么内容范围。平时成绩我这样给分,你提问题也好,你回答问题也好,回答错了,我都不扣分的,如果你回答有启发性的,有一定好作用,是打个小勾,加一分,如果你有非常创造性,效果很明显的,我就打个五角星,加三分。唯一有一点是要扣分的,A说出一个观点,我请B来评价,如果B没听,对不起,这个是要扣分的。

  我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作业,我要求大家上完这课以后,然后去提问。每个人都要提问,每个人都要回答,你可以对你觉得比较好的答案给“赞”,也可以给“不同意”,是个开源的软件叫“we center”(http://www.wecenter.com/。它还有一些好处就是它可以排名,获得赞的同学排名会高一些,这个东西就很有用。大家会自动地去提问,这个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大家不仅会提和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有时会提一些课程改进的方面问题,我上课的时候我会选择性的把一些优秀的问题特别的讲一讲,怕有些人没有充分的去理解,我也会在这个网站上直接去回答他们的问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网站可以传承下去,上一届带的学生和我下一届的学生可以看到同样的东西,如果问题有人问过了,就不用再说了。这个方法我现在积累了2、3年了,效果还不错。

  • 一堂课大概提问多少次比较合适?

  我上课的时候很少提问,因为我感到上课的时候我要我懂的东西告诉学生。什么时候提问呢?我多数在课堂气氛感到不大好的时候,这一提问效果很好,他们跟随着你去思考,因为他们都很认真听课的话,我基本上是满堂灌的,就一直讲下去。

  课堂上提问的环节跟你教授的内容,还有班级容量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容量很大的课上,不可能提很多的问题,一直去讨论,你的课程没有办法进展下去了,如果是十几、二十几人的小课堂,就很容易展开这种分组的讨论。另外一个就是,学生对于你提问题这个过程有一个预期,这个过程到底是一个被你告知正确答案的过程,还是你带领他们去探讨这个问题答案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主持人,你带领他们去探讨,那么这个问题应该说在你的领域,首先我们从老师的本身不应该给自己设立一个正确答案,这样的话,那么同学无论是什么答案都可以接受,他也不会认为自己答错了会怎样怎样,产生这种抵触情绪,很容易让他们接受这个问题的形式。但是如果你自己本身设立一个正确的答案,他们会感觉到你最后会给我一个正确答案,如果我说的不正确,那我肯定不愿意说出来,尤其是在大家面前。

  我提问的时候,主要是我想确认一下,我讲这个主要内容学生知道不知道,他听了我的课,他理解不理解,我是想确认这个,这个时候我才提问。因为我是外语学院的老师,像我有实践课,翻译课或者是这种听力课,这个是一个训练课,要经常给学生提问的,要时时刻刻要确认,他是不是再跟着你走,他是不是听懂的,是需要确认的。这个时候这个问题多的时候,我们说我也像前面老师讲的,要对学生有一个区分,有的学生他的基础本来就差一点,最终你把难的问题给他的话,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丢丑他会很不高兴,因为我都是小班,对同学的学习情况也是比较了解,所以稍微容易一点问题,给稍微基础差一点的,难一点就给那些学习比较好同学,这样他们觉得很有挑战性,我能把这样的问题回答出来,对他也是一个鼓励,对于学习稍微差一点的同学,我也能回答老师问题,他也增加他的自信,我就是觉得,对于学生的提问,是要看学生的层次。不要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各种问题都给他提,对学生的自信心也要保护。

  我做的是实验教学,可能和各位老师不太一样,实验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操作,所以我一般在提问的时候,控制问题不能太多。我一般把问题上一节课就发给大家,让他们自己来准备。在课堂上,我一般会去了解一下哪些学生在课外做过类似的实验,然后请这个学生把他的经验跟大家分享,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体育课提问的时候很少,基本上都是老师教教技术。今天我教他们练排球的发球,我给他们示范一下基本动作,然后我把动作分解,第一个动作他们回答我是“抛”,我问后面是什么,他们说是“拉”,最后是“击”。我说就是“抛垃圾”这三个字,就是我们排球发球的动作要领,不仅排球,乒乓球也一样,大家技术要领就掌握了。下节课我会提问“抛要做到怎么样?”,就是抛的要稳,击得要“准”,用力要“狠”,三个字就是“稳住狠”,这样他们就能领会那个技术了。

 

点击进入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