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第一个问题是多少学生一组最为合适?大家可能在心里面都有一个印象,自己有一个主观的感觉,觉得可能十个人,或者三个人合适,我们可以看一下布鲁菲他是经过研究以后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他觉得五个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数字。增加人数或者减少人数,其实都会对讨论的效果有所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跟学生进行分组的时候,是由教师来分组比较好,还是学生自由分组比较好,一般来说教师分组的时候会比较偏向于意志分组,让不同背景或者性别的同学在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产生碰撞,而学生自由分组论有这么一个好处,他们一般会倾向于选择跟自己个性、爱好或者比较合得来的学生在一块儿。这样的好处,他们省去了认识、了解彼此的时间。他们的观点可能差异性不会太大,不会对讨论的激烈程度有影响。布鲁菲后面的一个决断是这么说的,他说在一个学期结束时,最好的就是教师分组和学生自由分组大致保持平衡,大概是50%对50%。
然后我要介绍的第三点 如何保证让学生阅读老师提前给的阅读材料,我想这可能对很多老师来说是一个困扰,就是他给学生很多资料,但是他不能保证学生是不是去读他,那么布鲁菲是这么解决的。他是在给他们这些阅读材料的同时,也会给他们提一个要求,让他们写一个非常简短的文章作为讨论的一部分,然后他们会把这些复印很多份发到班里的其他同学,大家也可以有一个,给他们课前结果的一个分享。他还提到了一些,在阅读材料之前,如果是有一些没有确切答案,而且有批判性的问题作为指导就效果会最好。
关于他的观点,我最后要介绍的是关于讨论中的提问,因为老师也参与讨论,或者他要锻炼学生在讨论当中的那种提问的表现,因为提问能促进讨论更深一步,能深化对学生问题的了解,他就提出了这种提问的类型。这些提问既可以由老师来提,也可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讨论中用到。第一种类型是要求讲出更多证据的问题,比如说是怎么知道的,哪些证据可以支撑你刚才的说法。另外是要求进一步澄清问题的,比如说如果学生,有人发言,他提出来的观点比较模糊,那么你可以对他提这样的问题。说你能进一步解释这个吗。第三个是开放式的问题,他有一个举例,如果希特勒在1941年没有袭击苏联,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会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一种提问方式。第四类是把各个发言联系起来提问,这样做的好处,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讨论当中其实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其实他们的讨论是互相有联系的。第五个是假设的问题,比如说把班级人数减少一半,会对我们的讨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主要是针对效果这个提问。
我给大家举一个概括总结的例子。关于概括总结方面,他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在今天的讨论当中,你觉得最重要的一两点是什么,或者说如果我们下次还想对这个问题做出讨论,你觉得是什么题目或者内容是我们应该要讨论的。这就是他大致概括出来的题目的类型。
在后面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个模板,这个模板是一个小组讨论效果的评价表,在我们电子资源里面是有网址的。这个是我所参加的一个培训班当时发的一个讨论的备忘录,因为我自己亲身参与了这个讨论,我觉得这个备忘录帮助我们小组在讨论当中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因为它帮我们记录了我们在讨论过程当中收获了什么,或者说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所以我觉得它比较有用。
接下来是一些电子资源:http://www.jhjfcs.com/index.php?q=workshops/classroom-discussion
,然后我想做一下预告,我们10月10号请到林志新教授给我们做一个关于《我的课堂讨论实践》的报告,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所以希望大家到时可以报名参加。
- 我先提一个,其实我是带着一个问题过来的,我们现在在这种课堂当中也经常考虑到怎么样去穿插这种提问的方式,一个把前面的内容可以梳理下,还有一个可以让大家气氛活跃一点。但是有的时候就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你提了一个问题,就像刚才的这样的场面,没有让响应,我觉得这个时候好像特别难过,就不知道用什么样方式才能把他们调动起来,如果学生不是很踊跃,每次去点名,我觉得效果不是特别好。所以我特别想听听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
- 我讲讲我对刚才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果是提问的时候冷场了,这种情况确实是会出现的。我上课的时候,一般在课堂我都是要提一些问题,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确实刚一提出来的时候,有些学生反应过来,有些学生反应不过来。也有可能学生他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那我怎么办,反正想方设法把这一关要过去,我想个方法,第一种方法把这个问题简化,我看这个问题比较难,但是我的问题稍微简化一点,比如把这个问题稍微变一变,不从这个角度来提,这样可以把时间空白,本来冷场,我就把这个时间空白稍微填补一下。另外我一般在开学的时候,绪论课的时候,我会说要记入平时的分数,平时分数比如说有好几个过程,有平时作业,你出勤,我也跟他强调,不发言会有影响的。通过他回答我的问题,我就可以熟悉他,关系比较密切了,我就认识你了,我对他加深了印象,这样就是打个预防针。还有一般提问我是这样的,教师之前要做一些准备,你提问题的时候,你要预想想一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在学生的范围之内,而且你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要有趣,我们提的问题一定要吸引学生,如果你提的问题,完全是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提,往往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我是教专业基本课,有些问题一定要跟实际吻合,最好是你亲身经历的。我有一次搞科研的时候,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大家看怎么看,实际上我自己心里是有答案的,而且对学生的答案我不清楚。实际上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总会有合理的地方的,哪怕是错的,我也可以找到差异点,比较合理的,我就鼓励,该鼓励的,就应该鼓励,如果你老是说错了,老是错了,下次可能他就不大愿意了。当然最后的一关,最后的杀手锏是点名,比方说谁谁,你给我起来回答,回答一下,基本是这样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我自己准备一个比较有趣的,接近他们生活的,他们网上能查找的问题,事先让他去预习,下节课我让他们讨论十五分钟,我采用一个什么方法,你学生主动来讲,讲错了不扣分,讲对了是加一分,如有创新的东西加三分。我是这样的,我在班上奖惩是很分明的,如果你不来扣三分,迟到了扣一分,奖惩分明我觉得效果挺好的,这样密切结合你的生活,他们感兴趣,他们事先预习了,没有出现学生不愿意讲的,都主动讲的。
- 我组织过两次讨论,一次讨论是我的观点要大家认识系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就布置了题目,我说美国不是有一个梦之队伍,打篮球的梦之队伍。但是开始组织的时候,梦之队的效果比赛的成绩总是不好,没有平时在原来的队伍的成绩好,甚至打不过原来的地方的队伍。这是美国的困惑。当时为什么失败了,后来现在几届的梦之队是越来越成功了,给大家,给同学们去组织,然后他们自己在网上查材料,然后组织讨论,因为这个班级一共就有不到十个同学。要求是这样的,每个人能够发言,像这种班级讨论的效果确实是很好,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他们广泛的占用材料,然后能够进行分析,我认为这种课堂讨论是可以做到的。第二个因为这个题目是书上都没有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完全是自己找的,他们很有兴趣,提问也很有兴趣。第二个好处有辩论,有的人,班级里面反正开始谁都不认识谁,大家很自由,然后进行辩论,但是所有这种东西,这种课堂讨论常常是没有结论。最后有什么结论吗,没有结论,我刚才的题目有结论吗,谁也不能给出结论,但是至少达到一个教学效果,他们对系统式的整体要有共同的目的,这是一个系统基本要求要解答的。我为什么上控制理论课不大敢用呢,原因就是我很担心,肯定基本是活跃的,但是最后的知识点能不能被掌握,我比较担忧的,这是我的困惑,请大家指教。
- 我有两个观点,第一点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要有答案。我的很多讨论的问题都没有答案,我知道没有答案,所以才要讨论。因为我们有时候讨论了很多,学习了很多东西,答案太明确了,这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我认为学习过程中遇到很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你学得比较深入,如果你学的所有东西都有答案,其实你学的东西都是已知的,距离未知很遥远,所以你还没有真正进入深入思考的阶段,所以我反而会提了一些基本上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说答案,依照现在学生的思考能力还找不到答案,这是给他设定好,没想让他回答,但是他会思考,有的人会提出答案,这个答案不一定对,但是我也不会给他继续提问,我说你继续思考。还有一个我觉得讨论可长可短,刚才提到时间,我有的时候课堂讨论有的持续两分钟,三分钟都可以,我讲课过程中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出来正好可以把我前面讲的很多内容进行浓缩或者升华。如果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本身可以促进他对所有问题的理解,或者是可以促进他进一步的深入的思考这个问题,我会给他提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人讲几句话。这是我对讨论的基本的观点,第一不一定要有答案,第二可长可短。
我参加过英国救济儿童研究会到我们中国来组织的教学活动,他的教室基本上都是五个人六个人一组的讨论,这种上课的形式是非常成功。他的做法是这样,他有一本书,这本书是每一次讨论题,这个书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那么五个人里面指定一个组长,一个记录,这两个人是相当于小干部一样的,指定的。然后每次都要有一个同学汇报你这个组讨论的结果,然后它不是采取老师评分的方法,他们是大家投票,哪个组最好,然后表扬,这是一种荣誉感。他的讨论达到了什么效果呢?第一这些知识以前课堂上从来没有过的,他知识方面扩展了。第二他知道很多成功的例子,这个例子你以后可以模仿。第三最重要的,学生说我们学会了团队的精神。我感觉到这种讨论很好。
在我的课上,我们给学生看一个环保电影叫《Hope》,在看电影之前,我大概提几个问题,你认为哪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或者是当代很重要的环境问题。第二个问题你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你认为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第四个是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甚至有时候会被他们做一些假设,如果是联合国秘书长,或者是一个国家,你将会从政策等等经济发展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边看电影的时候边做一些回答。看完电影之后就是分小组,基本上四到五个人,最多不超过六个人,让他们来讨论,当然每一小组可能不同的同学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会很多,最后自己讨论一下,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然后顺便把他们认为这个环境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来解决,总结好,最后每个小组派个人来提出他们的观点。完了之后我会大概用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如果是三节课,我就把全球环境问题,大多数教科书上的内容会给他们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这是我总结的全球环境问题的教学,主要实际上我们是以讨论为主。后面我做了一个问卷,这一环节同学认为最喜欢的比例是最高的。
我觉得刚才那些老师讲的我深有感触,讲的时候,我们这一门课要让学生学十个点,你把一个点里头的十分之一拿出来用足了,把其他九个点时间都占了,最终为了一个看起来适应现在的教学条件也罢,或者是使课堂气氛活跃也罢,为了这样的目的而损失了九个点,占用了九个点,首先这样值不值?有时候看起来是很热,比如说我们就为了讨论一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去看电影,可以组织活动,然后回来讨论,实际上整个教学计划,在教学目标里头仅仅占到十分之一还不到,可能是百分之几,如果我们都这样教学,你还教三门课,教一门课就能把你累趴下,这是我困惑的问题。刚才前面第一位教育发展中心的人的介绍,我基本上是按照他说的那个做的,比如说是八十个学生,五个人一个组,上节课把题目定了以后,我通知下节课你必须五人一组讨论,讨论的时候,五个人必须有一个人带电脑,做成PPT,PPT必须交给我,组长是必须把那个讨论题目写下来给我。这五个学生里头,谁愿意要高分,我还可以在五个人相对大的一个组里面再讨论。再讨论,五个人讨论就产生了两个人,你就到那个三十人的组里面讨论,这个时候三十个人的组讨论,双方都分三十人一组,然后再产生最后,在全班来展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我们每次组织一个讨论,几乎能花掉我三、四节或者是六节课的时间。那么自然分数就出来了,全班讨论A,在小组讨论是B,在最小那个组讨论,不管你讨论得如何都有分,都是C。最起码参与进来,都是有基本分数,我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好的办法去评价你这个讨论的结果如何。现在咱们前面赋予的这个目标,赋予的这种名字可能是很美,发展学生的什么能力,愿望是美好的,你通过你这种讨论,结果如何呢,你自己评价如何,你让学生给你打分。儿童不会会骗人,因为会骗人的成分少一点,大学生什么不知道呢,所以你调查的结果,将来如果你写论文或者做什么,参考的价值有多大,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与你的导向很有关系,你到底导向是什么。我就讲这么一点,说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们班上只有十二三个学生,我的小班,是学的专业基础课,第二个我那个不是一节课来讨论,我的讨论不能就单独的问题讨论,我们是结合教学内容,我这节课讲完以后,要留下来哪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你们回去看一些资料,下次课我也不耽误太多时间,我刚才讲了我只用15分钟让大家来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是起到什么作用?他们为了拿平时成绩分,回去要给我预习一下,这样我上课起来我也轻松一点,我是起到这个作用。把讨论、教学和兴趣结合起来。我可以用十五分钟时间,占六分之一,起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他也会看的,他也认真了。
有时候我们讨论的时候,学生就问一些问题,作为我们老师有时是很难去回复,因为有时候他涉及到比较前沿的科技的问题,这个时候我是采取两种措施,第一个我说这个问题我没法讲,我回去查,或者会安排助教去查,然后我下次回答你可不可以。有时候是可以解决的,有时候说实话我没法回答。然后我就告诉他,大家都放心,我们可以把这个讨论下去,课后谁要找到答案告诉我,还可以加分,就这样学生也很高兴。作为老师应该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难倒老师,我觉得应该感到高兴,就说明这个学生真的在想。有的时候会有一两个学生会去想,可能是我们教的东西不够深入,或者没有激发他们。
在我的课堂上一般安排一个提问,四到五个人一个小组,他们自己选择题目,上面有一个人讲,学生就评论,比如我的观点不对,或者你的观点不对,然后上面讲的同学就说这个观点怎么对,这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全面,而且我要求他们尽量剖析点不一样。学生一般都是选书上比较容易讨论的,谁先抢到那个,谁就可以选。也可以选一些科研的,跟科研相关的,对其他的同学也是一种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