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我是一名新教师,今天才正式开始授课,以前在交大做过助教,也代过很多课。我对参与式教育非常感兴趣,我感觉参与式和互动式的区别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站在老师的位置考虑一些事情。比如说在我的课程设计中,在课前我会用5分钟把上节课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点出来,会把这个问题留给某个学生。学生会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这个问题吃的很透,然后给他五分钟上讲台讲出来,学生讲的东西台下的学生觉得更有意思,注意力更集中,学生讲了之后我会对他进行点评。这是我的一点心得,感觉参与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的一个区别。
参与式教学是一个大的话题,我感觉参与式教学根本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我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中来,这也是一个标志,如果学生不愿意参与的话可能不会太好,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对你课程的兴趣。
以我教学的感受,我认为参与式教学不是很单纯、简单的参与,你肯定得把这门课的重要性,规律性和要求说清楚。
我也算是老老师,但是我想象一下,在工科教育中参与式教学是什么样的,比如,实验课学生一定自己动手做的,实验目的很明确,拆了还是装起来还是搭上什么电路,这是他们参与。要是课堂上,我觉得挺难的,所以我想也许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方式来选择合适的。参与一定是很好的吗?时间是不是允许,参与的效果怎么样?但是我们的课是明确的教学内容,所以我觉得有点困难。
参与式教学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要总结出一套标准的模式来,这意味着我们成批量的像工厂一样生产。什么样是成功的参与式教学?怎么样的程序,必定达到什么样的成果?如果真发现这么一套流程,意味着我们能成批量的像工厂一样制造生产。不可能的,参与式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什么意思,他需要临场发挥,需要现场根据对象的情况来定制,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不像工厂一样。不是说这个主题不值得讨论,非常值得讨论,我们从别人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经验。我个人的教学体会是什么?我发现在教学当中真正能够引起学生参与的,或者引起学生互动的效果很好的课,往往不是在讲你专业知识的时候,我在经验当中发现,在专业课当中,学生的参与度热情度不是特别高。跟生活实践经验差距很远,你要把他吸引这儿来,首先必须跟他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有高度的兴趣投入。我发现你跟他讲人生感悟,你对社会问题的评论,你内心深处的体验的东西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同步。但是你讲专业的时候,哪怕你精心准备了,他没到那个年龄,跟他现实生活,跟他实际联系不多,他就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只是说我个人观察。另外从其它老师教学的效果我也发现,往往在我们学院当中上课效果好的老师,通过我仔细观察他上课的内容不是大量讲专业,大量的时间肯定是在讲其它内容,真正讲专业内容十分钟肯定就过去了,但是往往这种老师在学生受到的欢迎程度非常高,学生恰恰很愿意花时间认真的在课外做他的作业,通过他的考试成绩博得老师的好感,因为老师在学生当中是有地位的,如果这个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地位很高,学生相互之间愿意以获得老师的高度评价作为他的荣誉感。
——我觉得包括人生感悟,说太多的人生感悟我也不喜欢。如果我是学生的话。
老师上课讲正式的内容中间插播一个小广告,我个人感觉是需要的。因为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一个学生他注意力集中时间是15到20分钟之间左右,我一直在听20分钟注意力极限达到了,我再听就困了。我需要另外一个调节一下大脑兴奋度,如果中间来个两分钟五分钟的小插曲,把兴趣转移一下,重新回来,这个有必要。如果40分钟或者45分钟一直在讲专业的东西,可能到后面25分钟就留神了,再集中就很难。
我想分享一下。每门课的开始我都会做一些调查,调查学生对这门课的期待。其中很重要的调查内容是,我列了很多方法,我说你们希望这门课采用哪些,基本就两个问题,第一个最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方法的是什么?第二个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是什么?从学生的选择上来看,这两个问题并不完全相关。调动课堂气氛好的方式有互动式、讨论、角色扮演,这都是参与式的。但是教学效果好的,学生的选择显著的都是老师的教授。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可是学生脑中不一定留下什么。到底我们参与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热闹呢,还是为了提高效果?如果光是热闹的话,那么看似光鲜的参与式教学带来的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讲,精心的把想要传导的知识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受。这种模式一直到2012年觉得都没有问题,但是从新东方上市以后,这种教学模式是有问题的,新东方开创不同的教学方式。他的教学风格跟我们传统的教学风格是两样的。当时他的教学方式出来以后被北大踢出校门,北大教授看不起他,这叫什么英文,没人看得起他。他的教学课程气氛非常活跃,东拉西扯的非常多,关注度非常高。他的教学方式也是受到普遍质疑的,但是实践证明他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最后人家上市了。他打败了所有大学教授英语的模式,大家想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那么多钱到他新东方读英文,你应该思考出来一些东西。问题在哪里,你以为你在传授教学知识,学生坐在那里听,他听进去多少?他没有听进去多少,你传授再好也没有用,因为你没有实现市场的效应。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以学生效果为核心。你怎么样调动课堂气氛有不同的方式,新东方老师类似的教学方法如果被批判成闲扯的教学,不能用一个标签说他闲扯,就把他打掉,这可能阻碍我们进一步教学的探索努力。
很有感触,我觉得教学的形式是一种表现。我觉得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一个风格都可以发展的非常好。参与的方式,传统的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式。但是有一条,你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怎么让他接受你的东西。至于你是站在台上一个人讲,还是让学生跟你参与互动,完全根据老师个人的功力,任何形式的东西都不能代替本质的东西,一个再好的形式你功力不够也是白费,你有再好的教学方法,但是你老师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够,你驾驭的能力不够,你语言的艺术不够,你有这些问题没有解决的话,任何的方式都不能够提高你的教学效果。上课上的好的老师,不管用什么方式上,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老师把自己上课的功力强大,强大了用什么方式都行,只要你足够强大。
我始终认为教学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我参加教学发展中心去年一年的活动,听了很多课,让自己在课堂里懂了很多,也教课教了七八年。我的感受可能和张老师是一样的。当你把所有的花样使尽之后,你会发现最核心的还是你个人。因为我也参加过一些课程,有些课程形式大于内容,上课很热闹很happy,之后脑子里空空什么都没有,这是因为形式大于内容。关于参与式教学,我们是工科,你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东西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我是这么理解的,一般来讲是做的东西,当你做一样东西的时候你首先体验,你在做的过程中有很多experience,第二个你才思考,参与式教学的核心是首先让你学会思考,再运用学的知识解决。让学生做东西其实是让他在做的过程中思考,让学生思考是最关键的一点。还有一点,学生坐在那里不说话,他也在参与,关键在于他脑子里有没有想,这是关键。我跟张老师的观点特别相同,我认为老师的功力特别重要,我上的是导论课,这门课上下来八九年,很累。我年轻时候上一门导论性的课我完全驾驭不了,当你每年补充知识,你站的视角很高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东以前很顺理成章的东西已经存在了大量的问题。就是说,这个东西怎么来的,我们现在课本上教的东西是已有的知识体系,每个知识的产生都有他的背景和原因的。我个人觉得在课堂中有必要交代一些背景,我今天为什么要学这章内容,他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会带学生思考。我们教科书里面的知识非常多,大师级的人物就像是在穿项链,他会穿出一条很美的项链,不同的老师穿出来的又不一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课堂上怎么让学生思考这是最关键的。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就像我讲“核能”,如果你讲“核能”的反应式,学生肯定是不爱听的,所以,在备课时我就找了一个关键词“核危机”,我一讲学生爱听了,听完了以后我再讲这个反应式,氢弹为什么比原子弹高出一个爆发力,他就明白了。所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我上的课跟大家有点不太同,我上音乐鉴赏课。其实音乐鉴赏课有很多学问。怎么让学生动起来?讲的时候我会注重讲一些基本知识,视频的内容不多,根据内容需要,穿插着进行,总共10分钟,让他当场思考,当场参与。十几名同学轮换着进行,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其实就播了10分钟的视频。如果只是听听音乐,他没什么提高。有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很薄弱。参与式教学一种发生在课外、一种发生在课堂,课外布置作业以后要他参与、要做,你要关心他做到什么程度了,初次拿来的时候效果是比较差的,你再跟他交流,通过指导慢慢达到教师要求的水平,再到课堂上参与,他自己也觉得很兴奋,其他同学觉得这个方法很好,也很感兴趣。
我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吧,我今天挺受启发的。一开始我不清楚参与式教学怎么回事,以为跟互动式教学是一样的,结果发现还是有点区别,听下来有点这样的体会。参与式教学其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的同学有一个基础,老师需要把学生的讨论内容把一把关,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参与的方式主要让学生思考,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同,参与的方式就不同,不同的课程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我来的时候还有一个疑惑,就是大班和小班参与式教学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现在有点答案了,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要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更适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