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午餐会第11期(总第17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观点集锦:

2012-11-28

  • 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把理论知识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生活挂钩,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提起兴趣。我觉得学习氛围真的是要激发的,尤其是学生目前知识有限、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很多理论问题没有什么兴趣。我们要尽可能解决现实问题,先设问,提问,然后提出一些分析方法展示给他们看。另外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对于同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解释,给学生对比展示各个学派的说法,并且质疑这些说法。或者在和学生的问答过程中,通过质疑他的答案来激起他的兴趣。
  •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要做好榜样。因为我发现有很多学生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课。所以老师个人对一个领域的理解、对一个领域知识的阐述会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觉得老师自身的修养要不断提高。
  • 我上的是排球课,排球不好玩,我就通过玩游戏来吸引他们,大家会不喜欢游戏吗?不可能。他们喜欢玩游戏,也就喜欢编游戏的老师,接着会喜欢我的排球课。排球能使我们健美、健康,作为老师享受这门课,也带动学生们享受。
  •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我们老师自己有动力、有激情,把激情带入课堂,把热情传递给学生。如果一个老师平铺直叙地讲题目的话,那么学生可能一会儿就昏昏欲睡了。  
  • 我有另外一个观点,就是强扭的瓜不甜,既然学生不喜欢这个专业,学校应该有一个机制,能够把学生转到他喜欢的专业上去。
  • 我觉得老师们一定要在PPT上多花些精力,体现出新颖性,抓住学生的眼球。授课内容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考虑到这些知识的有用性,让学生觉得这门课对未来发展有帮助。还有就是课下的互动,老师不能光在讲台上面平铺直叙地讲,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 首先学生是来学习的,学习本身就是件辛苦的事情,有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兴趣可以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从深层次上让学生明白:你为什么要来学校?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在这里学习对未来职业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帮助?课堂的根本就是传授知识,多媒体、板书、互动是起辅助作用的。学生不可能很轻松地学到知识,因为我们的祖先花了多少精力、多少年的时间才构建了如今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要立正,然后要让学生有目标,因为有渴望才有动力。我上课的时候会引导学生去思考,把讲的东西串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我觉得老师要用高明的讲课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光和他们说学习的重要性是不够的。他们想学,但需要老师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从四个方面来。一、根据学生的学习现象改变教学的策略;二、让学生了解这个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三、学生个人的努力和成功与这门课的关系;四、开放的学习气氛。我同意刚才那个老师的观点,就是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西游记》里面五个人,其实真正想去取经的只有唐僧;剩下四个人都是刑满释放人员,戴罪立功的。我们一个班上真正对这门课有兴趣的学生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学生是无所谓的,这部分的学生是我们要调动积极性的主体。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就是没有兴趣,我觉得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太多的精力,这也是给他们留下一个机会。在《西游记》里面,唐僧除了有坚定的信念之外,还非常爱自己的徒弟,从来没有嫌弃过他们。我们的学生也是各式各样的,老师应该爱护他们,尽量少生气、少惩罚他们。另外一个就是要恩威并重,光靠一些教学技巧可能还不够。最后一点,我们老师没必要对学生期望得过高,要保持一个客观的积极的心态。
  • 解放前的交大是以难毕业著称的,而现在交大的整个学风好像太轻松了。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学生一个进校教育,让他们从大学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对整个大学生涯做好安排。 
  • 还有一个学生给老师打分的问题,这样的话老师可能不愿意给学生太严厉的考察分数。我觉得对于评教要借鉴好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价。
  • 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因,学生进到交大了,他的个人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学?另外,我们学校的目标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有我们的课程目标是什么,这门课到底要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为什么要选这个课。如果他自己知道奋斗目标,学习就有动力;当然外因也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老师是不是讲得好,教学方法、PPT、教学手段应该是辅助的。总之,不能让学生觉得进到交大就好象进到保险箱了。 
  • 我们要时时刻刻要鼓励学生,比如他问题回答得很好,要鼓励;他内心有一个新的想法,也要给予鼓励。我会叫有不同的想法的同学到黑板上去秀给大家看一下,让他尝到胜利的喜悦。还有考试要给学生一个恰当的分数,服从正态分布。不能一半人不及格,也不能大家分数都很高,平均分75分最合适。
  • 我们知道学一门课程至少要读三本关于这门课程的经典著作才会对这门课程有所理解。我就把与课程相关的书中有趣的章节挑出来给他们读,不用看整本书,一个星期用三个小时可以读完,然后写一份读书报告。我觉得这个压力是适当的,可以让他们了解专业知识,然后在和老师、同学互动的时候才会有自己的新的见解。在课堂上讨论是非常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的,因为在说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这时他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去看书。交大学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好意思在一百个人面前讲话,但是如果你先让他在下面小范围的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范围的发言,他就会感觉从容很多。  
  • 首先,一个老师个人的知识阅历、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对大一、大二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觉得学到这些知识、技能可以在社团中、人际交往中有自己的突出的特点;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往之后的工作、未来的发展这些方面去引导。  
  • 我接触了很多刚刚进入交大的学生,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很功利。因为他们问学长的问题大多数是哪个专业以后工作情况好,哪个专业能挣到大钱等等,很少有同学说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这也许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高中毕业的学生很少有人真正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所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关注针对大一新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