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午餐会第10期(总第16期):如何协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
观点集锦
2012-11-21
-
我认为统一要求应当越基本越好,不用很详细,让学生知道该学科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就可以了。在这个基础上允许老师充分的发挥。比如说讲中国的历史,不同的老师对历史上的事实轨迹都是很尊重的,但是对每一个历史事件会各有各的想法。我感到因材施教在一个50人或者更大的教室很难施行。我通常会这样,在上课的时候给出一些不提供解答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有些同学有想法会课后与我讨论。我还在作业本上对学生提问交流,我会批注“如果这个事情不是这样,你怎么办?”“这个题目加了一个条件,你怎么办?”我也不提供答案,有的学生会发电子邮件跟我说他的想法。
-
我觉得统一要求在于“三基”——基本的概念、基本的理论、基本的方法。但是在细节方面、技巧或者一些拓展性的东西,我们无法做到统一要求,因为如果统一要求就和因材施教自相矛盾了。这学期我开了通识课,我就觉得因材施教很难。为什么呢?学生来自各个学院,有理工的,有人文的。这个课本想把材料的一些知识和社会、哲学贯通起来,但是如果讲到文化方面的,理工科的同学就会觉得逻辑性不是很强,这个东西太玄,涉及到了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但是文科的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然而讲到材料的专业知识的时候,理工科学生感兴趣,但是文科的听不懂。后来我就改变一下方法,让学生做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由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然后让他们围绕着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每个人从不同侧面阐述,最后进行总结提高。
-
广义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一个人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专门设计一些课程或者培养方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成长成才。就跟种庄稼一样,种萝卜跟种土豆用的土地和肥料都应该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实际上非常肤浅,选专业的时候有很大的盲目性,进了大学一两年之后,才可能对这个专业有深入的了解,但是调换专业非常困难,所以说学校能不能在这方面政策再宽松一点,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转换专业的机会。另外一个,我觉得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美国教育的投入比我们国家要大,从幼儿园开始,班级人数都会得到控制,一般20人左右。这样的话老师更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导。
-
因为我们以工科为主,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那么规定的专业课,我希望学生把它学好。可能有些同学对专业不感兴趣,但是将来还是要从事相关行业。不愿意听课这种做法本身是错的,他应该了解到,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话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认为学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参考国际一流大学的相应专业,安排好课程,然后让学生明白在大学的四年要学哪些课程,这些课程对于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听课学习。
-
我觉得因材施教这个问题跟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是高度的一致的,钱学森问的是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办的没有特色,不能冒出杰出的人才。我觉得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都非常的类似,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创新性不足,千人一面。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培养出他们的个性化差异。美国的大学教育重点在三件事:第一、挖掘每一个人的才能;第二、让学生的才智得到最好的发展;第三、培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课堂上我们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发展和训练。教育的作用不仅仅是把你不知道的知识告诉你,还要塑造人,把你变成最好的你。我觉得大学教育期间,我们要帮助学生去发现最好的他应该是什么样,他的潜能在哪里,他就可以持续的按照他的设想去发展这些能力。我觉得孔子是最早开创因材施教的,反而现在我们这种大课教育模式把这种理念完全抛弃了。
-
我感到孔子的教育能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没有统一要求。
-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考核都是标准化的,所有人的发展都是跟着标准来走的,那么培养出来的人也就是一样的,学生就像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
-
对学生的衡量,可以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标准,但这不一定是非常客观的。比如题目要求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写出来的肯定都不一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个性化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要做好判断。
-
我们外语学生一入学的时候就进行分级考试,通过这个考试再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从这方面来讲,我们外语教育差不多可以达到因材施教。根据特点不一样,每一门课还要分开来,要求不可能做到统一。
-
我认为考试主要是考知识点——本专业一定要掌握的基本理论、概念,所以这对大家是公平的。如果有同学对某方面感兴趣可以自己课外再学,做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我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知识要全部掌握,这样才是合格的人才。我希望我们交大出来的学生在专业上就是一等一。
-
首先要统一要求,就是要把教学大纲统一。这门课到底要传授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另外一个,实际上现在学校里面有这么多专业就是因材施教。不单单是学生,老师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不同的。
-
我觉得这是一个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关于共性,前面老师都说了很多。另外是个性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在课间增加答疑次数或者以小论文的方式让同学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因材施教不光是兴趣的分类,还有理解能力的分类。因为我们同学对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进行不同的分类,不要安排统一的作业和统一的考试。
-
我感觉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可以归类为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问题。所谓战略的话就是在学校层面,在制度建设上进行保证。所谓战术的话就是对于个人,作为一个教师来说,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其实我们学校已经实行了一些因材施教的措施。比如说我们现在成立的致远学院,在数学、物理、生物这些方面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可以在致远学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对于个人,我们首先要理解因材施教的“材”是什么意思。我想可能有几方面,一个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一个是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现在的基础。像英语的分级考试就是根据学生现在的能力来施教,你达到什么样的英语水平我给你相应的教育,这是不是因材施教,我不是很确定。讲到因材施教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我觉得可以对一个班级做思维方式的测试,由于学生思维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方面,可以根据班级里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