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发展中心午餐会第5期(总第10期):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观点集锦

2012-10-24

  • 不管是逼学生还是引导学生产生创造力,我觉得要在评价机制和考试方面下手。拿文科来说,考试的题目如果都是死记硬背的定义,都是有准确答案的,这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果你题目设计的好一点,就会逼迫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 第一,创造力是分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创造力是天才,这是天生的,不能培养的。第二,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大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我们接收的已经是半成品。通常,我们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技术,至于说真正的创造力,我觉得要等20年甚至更多年再看。这是很难评价的。
  • 要对学生因材施教,就是对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和一些比较中等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要分层次的引导他们。
  • 我觉得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的能力,只是我们以前的教育抑制了创造力,很多题目和教育方法注重重复和背书,而不是想象力的开发,而我们需要的是在原先的层次上进一步的探索,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会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问他们。比如说我们有一课是讲到文化冲突,课本当中提了一些文化冲突的现象,我就叫他们先了解这些现象,随后让他们再举其他的现象的例子,举例就是一种联系,然后进一步再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引导他们从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综合背景这些方面去想,去挖掘,他们就了解了原来有这些原因和这些原因产生了什么。这篇课文讲完了以后,我就叫他们去做项目,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给他们一个题目。让他们进行两个国家的对比,任意两个国家都可以,但是我的要求是他们不仅要搜集材料,而且通过材料要得到自己的见解并且这个见解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他们完成了以后就做PPT,用PPT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锻炼到他们英语的使用能力。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我已经做了几年的实践,是比较有效的。
  • 其实我们说中国的教育有的时候会抑制小孩子的创造力,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期望得到唯一的标准答案,不管是基础学科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我们的思路应该改一改,不要追求唯一的答案,把教育做成开放性质的。举一个例子,国外有一个华德教育,其中有一个数学教学让我很受启发,非常简单但是我觉得确实是让数学问题从追求标准答案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一般我们上数学课会教你1+1等于几,这就是一个标准答案。可是在这个教育体系里的老师给学生出的题目是1等于几,这样不同能力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发挥。数学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他可能说2-1;有数学方面的天赋的学生,给出的答案就是1等于3千减掉多少再加上多少再除以多少,完全发挥了他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们有必要改变一下我们教育方式。
  • 本科生教育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为有时候,特别像我们物理系的课,那么大地方,那么多人,没有办法做到一个一个去研究,研究生教育可以。
  • 小孩需要积累什么来激发创造力呢?我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他从小就学习音乐,而根据现在脑专家、心理学家发现,学音乐的孩子大脑某一块地方发育的特别好,非常能够联想,他会感到一种情绪的升华,可以突破原先的格局。这是一个积累。另外一个积累就是哲学。爱因斯坦11、12岁就开始随便看书,他看了很多像康德这样德国的很有名的哲学家的书,了解很多哲学的理念,如空间和时间,这对他后来提出相对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德国有着非常好的注重实践的传统,你要把你想的东西或者学的东西做成一样东西,而且这个产品是符合你原先设计或者超过你原先设计的。我们中国的教育就是书本,所以就看到学生总是在图书馆,国外就不一样,他们有很多除了书本以外的实践,所以我就觉得实践是最重要的。
  •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谈创造力为时过早,刚才说到三角形的问题,中国人非常愿意搞这种奥数题,但是这个跟创造力没有一点关系。奥数可以选拔出一些智商非常优秀的人,但是未必能够培养出创造力。我觉得要想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改变的我们教育的体制,最重点的是改变他们的功利性。另外一个我觉得安居才能乐业。钱学森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其实跟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他从来不会为自己的生计而发愁。然而对于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来说,还是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很多学生的家庭也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国家的科研为什么现在不行,什么时候行呢?就等到我们的富二代能够把科研当做一种事业和乐趣。另外一个问题是分配不公。我们看到西方国家,人们可以通过发明创造成为富翁,但是在中国现在很难看到。我听说材料学院有一个老师,研究了10年潜艇方面的铸造问题,他已经研究了10年,跟他一起进学校的老师早就升上教授,等他10年以后把这个东西研究成功了,他再升教授的时候,房子已经不分配了,拿到高工资的时候,上税也开始上了,后来他感叹说,在中国要想过的好的话,必须要急功近利,很难去沉下心来搞创造。我觉得等到我们先富起来的那一帮人的后代能够沉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个国家的创造力才真正体现出来,这是我的观点。
  • 我曾经在日本留学过,我觉得教育体制也是一个关键,我和日本比较了一下,日本本科生是一定要参加研讨会的。我在日本上完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什么讲义课,全部是研讨课,自己去找题目,然后拿到教室里面来参加讨论,最后形成一个报告。所以研讨会成为一个制度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现在我们有教授级别的研讨会,我觉得副教授也有这个能力。
  • 我听了老师们的话觉得蛮沉重的,尤其是年轻老师。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这些人压力很大,实际上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很多的体制的方面问题,你无法改变的,你抱怨也没有意义。我培养学生是这样的方法,硕士研究生基本上一进学校就跟我做项目,不管你上多少课,不管你压力多大,我认为你只要愿意,时间管理好,你总是有时间的,所以借着他们一入学的冲劲就开始做了。基本上我带他们一年,这一年里面基本上每周跟他们交流和讨论。图书馆有小型讨论室可以用,讨论时一般高年级学生做的更出色,低年级学生发表一下他们的意见,每个人都希望展示自己的知识,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这种氛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尤其到了后面,他们做出的很多东西都是远远在我之上了。所以我觉得对我们老师来说,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培养好你自己手上的学生就够了,至于这个体制怎么样,你无法改变的,你只能做到这一点。
  • 我觉得我们在寻找方法的时候,不应该跟美国和欧洲比较,我觉得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小班的研讨会,我们一个班这么多人,我们学校这么多人,是美国大学多少倍的规模,我们不可能像他们那种思路做。我本人以前是在韩国三星电子总部工作了三年,我自己也是比较有感触的。韩国这个国家跟我们很相像,韩国其实更加是一个等级社会,人多地少,很多条件跟我们非常相似,我们要思考一下,为什么韩国人在创造力这方面做的很好。我们在寻找的时候要向文化相像的国家学习学习。
  • 我们现在讨论创造力的问题,我觉得应该比较难。为什么?像黑板上现在写的,中学生到大学就变成一个圆圈,然后还怎么能变成三角、正方形呢?刚才那个老师说我们现在的体制就是这样,无法改变的,这是不对的。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从国家的角度讨论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提意见让他改变。我们交大也有政协委员,我觉得这个事情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高考制度是抑制创造力的最大原因,因为高考是有标准答案的,我在上课的时候提过一些需要学生想象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们大多回答说,老师你这个东西上课没有讲过,上课没有讲过的东西不会回答,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通过自己的逻辑推理,通过想象去找新的东西。第二个,创造力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例如,水变油,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 刚才有的老师说了创造力是天生的,并不是其他人给的,我完全赞同。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尽量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去激发和引导。还有,刚才老师讲了宏观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很多,但是我更加关心的是我在课堂里面能做什么。第一点,其他老师都讲过了,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这个很重要。怎么个尊重法?学生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有一点,学生要拿好成绩,这样的话他们经常面临一个选择,我是听老师的话拿高分还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想尽量把这两样事情协调一下。比如说你可以采取多种评分法,让听话的但没有创造力的学生可以拿到不错的成绩,让不听话的有创造力的学生,只要他愿意做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也可以拿到成绩。比如说你可以设计一个小项目,如果做好了就加分,那么考试的成绩差一点没有关系;可以增加一个考试,让学生自己选择有一次考试的成绩不算,这也是一种可能。作为一个老师来说,你在课堂上不光是传授知识,实际上你还是一个榜样,如果老师在课堂表现有创造力,那么学生自然有;如果老师没有创造力,那么有创造力的学生也就走不到一条路上去,所以对于我作为老师来说,一定要做原创的,尽量把原创性的工作和教学结合起来。
  • 我想刚才很多老师都讲的非常好,有一些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想比如说刚才老师举的这些例子,怎么样去把这个圆再去变成其他的形状。我觉得让现在的学生变一点,我们学生下一代再多变一点,这是可以循序渐进的。大学以前的学生评价好的老师是你讲课讲的非常清楚,讲的非常全,讲完了以后,布置的作业他就可以去做。但是我觉得大学里好的老师评价不应该这样子,大学老师讲完课以后他不是直接去做题,应该引导他去看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你一定要出一道题没有答案,你就告诉学生没有答案,他只有这样才去想。我今年国庆节的时候,去美国东部的一个大学看了一下,而且去听他们的课。他们一天一门课最多只有50分钟。我们可能要上两堂课的内容,他就一堂课讲完了,就是只讲一半的内容,还有一半的内容他就提一下,让学生自己去看,但是他这个线非常清楚而不是说我缺了一块,他会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让学生去想,我觉得这是我们老师一定要去学的东西。特别是有一些老师,他说降低学时我们来不及讲,什么来不及讲,你把学生想的太弱了,你就少讲,就让学生去看,我们有很多的时间给学生了,学生也获得了乐趣,获得更多的空间去做事情。所以我就希望,如果能够用这种方式去训练你的学生,创造力就这样慢慢去培养。也许我们只培养一点点,但是他培养他下一代就培养的更多一点。
  • 我觉得课堂教育可以根据课程的类型进行分类的,比如说基础课程教育类和具有创造性思维开发的分成两种方向。我们大学里面接受的最简单的高数、大物、化学,这种课程我觉得更多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先教授大家最基本的东西,然后在这些课程基础之上,再进行一些创造力的开发。比如说我们前半学期就讲基础或者前半堂课就讲基础,后半堂课让大家来进行自由的发挥,在这个基础的之上留有一定的余地。这个也是我一直期望获得的课堂氛围。同时我们看到有的老师在说,做一个活动激发学生创造力往往需要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因此而抵触。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因人而异的。比如说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来进行一下引导和探索,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在这堂课上都激发出他的创造力,但是至少我们应该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期里面有一门课程,是需要他自己真正花时间、花功夫、花精力去深入研究的,这样更符合我们大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