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秀的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而学生又日渐增多的情况下,大班教学成为当今大学教学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阐述了几种大班互动技巧在同一门课程、两届学生中的应用情况,包括每种技巧的形式及其实施策略,并分别从教师主观和学生客观方面给出了实施效果的描述。
?1 研究背景
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上,学生坐满了整整两层的演讲厅, Sandel教授从容不迫地环视着每一个角落的学生,他用一环套一环的问题抓住每个学生的眼睛,而学生热烈精彩的讨论、回答、修正,在无痕中领会并掌握了课程的内容。
这是一个让无数学生向往的课堂,也是值得无数老师学习的课堂,因为它的互动是如此成功。而大多数的大班课堂,由于互动的缺乏,从而造成了老师没有激情、学生瞌睡的恶性循环,教学效果可见一斑。小班虽然互动好,但是要求教育资源丰富,这在当今日优秀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下,还很难实现。因此大班还是未来几年大学的主要授课模式。
大班教学在国外已经有较多的研究[2,3],其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包括老师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了解、课程结构的安排等等,然而相关的调查[1]显示,这当中学生最看重,也最亟待改进的是“课堂的互动性”,它在20个因素中名列榜首,占27%的比重。
针对课堂互动性,Wisconsin大学和Queensland大学[2,3]总结了很多易操作的技巧,可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有些适合国外学生的技巧需要改进后才能适应中国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此,本文将两个学期应用在两届学生中的几个互动技巧的真实效果作一个总结,供各位大班教学的老师参考。文章的主要贡献有二:
1. 我们在课堂中主要实施了四种交互技巧: 叫出名字(What's your name)、小纸条(one-minute-paper)、PI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和小组教学(Group teaching),文中将详细描述这些技巧的实施情况。
2. 文章分别给出了教师和学生对四种技巧的评价,其中小纸条技巧均获得了最高评价。
本文中的结果仅仅是我个人针对上海交通大学2011届和2012届本科生在大三的《算法原理》课程中的经验总结,实验结果跟课程的性质、学生的性格和教师的性格都有很大关系。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见谅,并欢迎提出各种建议,共同进步。
2 互动技巧与实施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互动技巧,每种互动技巧的呈现方式也有几种:
2.1叫出名字(What’s your name?)
该技巧没有特别的文献描述,在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上Sandel教授一直使用该技巧,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的形式如下:
当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老师问:“请问你的名字是?”
学生回答:"***”
然后由老师复述:“***觉得如何如何。”
这是一个如此简单的技巧,但它的效果是惊人的,它首先从情感上拉近了师生距离,其次它给了学生尊重。其实,对于大班而言,同学之间也不都认识,因此叫出他们的名字,尤其是当学生回答出问题的时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激励,也是表扬。
实施策略
在开学之前,先将学生名单记忆一遍,在课上若有同学回答问题,必须问一下: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比如:***。那么再复述一下:***觉得如何如何,大家觉得呢?这时会引发更多的回答,便可以知道更多同学的姓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回答问题不是那么积极,需要老师从嘀嘀咕咕的学生中发现那些乐意表达自己的学生,有了一两个这样的学生之后,后面的沟通会容易一些。
2.2小纸条(One-minute-paper)
该技巧有很多相关描述[6,7],是一个相当成熟、普遍使用的技巧。主要是在每次课结束的时候分发给学生一些小纸条,上面有1-2个问题,让他来给出课程上的疑问或改进之处。是一种异步互动技巧。
问题的设置有很多选择,我选择了
1.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这节课你遗留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实施策略
这种技巧对于大班而言不切实际,因为人数众多。因此我作了改进。将学生姓名和小纸条问题打印在小纸片上(如图1),每次上课前抽取10张小纸条,也就是10名同学。100人左右的班级,一学期正好进行两轮。
图1. 小纸条
这样做的好处有二:
a. 抽取小纸条时,正好再次认识学生,巩固第一种技巧。
b. 抽取小纸条的方式有很多种,我有时我自己抽,有时让某一排同学抽,有时接龙抽(也就是第一名我抽,后面抽到的同学抽下一个),有时候让迟到的同学抽。花样可以变,总之,这一环节在上课前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最重要的是回答同学的小纸条问题,老师要认真准备尽量回答全面,好的问题可以强调一下并给出提问者的名字。有多位同学在期末问卷调查中都写到“听老师讲小纸条问题是最有收获的”,他们对小纸条问题的兴趣超过了课程内容。
反过来,小纸条的第一个问题让老师明白哪里上得比较透彻,让学生印象深刻,第二个问题会给老师第二次机会讲解没有讲清楚的地方,学生还会问很多拓展性的问题,对师生均有很大提高。
2.3 PI教学法(Peer Instruction)
“PI教学法”[4,5]将课堂分成三部分,每部分由10分钟的讲课、1分钟的提问、1分钟学生讨论、1分钟总结答案组成,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这一技巧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和回答的形式上,因此也有很多的变化。
实施策略
实验的课程《算法原理》是一门偏数学类的基础理论课,概念性的东西不多,因此问题的设置需要很花心思。有时候一节课就是一个长长的证明,很难拆分。在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我先后在大约10次课上使用了PI式的问题设置,关于回答的形式,考虑到中国学生内敛的性格,我使用了卡片方法,即准备了一副扑克牌,回答的时候,由每小组出示花色。设置的问题也为选择题,选项用花色表示。
从教师的角度,我个人觉得效果不理想,首先由于人数众多,每节课的分组不是很明确,而同学们不愿意固定分组。作答的时候,大家都关注在举牌上,并没有积极思考问题。
在第二学期我作了改进,每次课讲完一个重点,就显示一个QUIZ页面,问一个问题,没有卡片,没有分组,发现效果却很好。我认为原因可能是,首先,学生们看到QUIZ字样就很想做题,其次,由于没有指定回答人,也没有必须他们回答,反而让学生的思路很单纯地固定在解决问题上。
2.4 小组教学(Group teaching)
小组教学是根据学习的特点而设置的,学习金字塔[8]告诉我们,学生听课只能吸收5%的知识,阅读会吸收10%的知识,小组讨论吸收50%,而教别人会吸收95%!
小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讲课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由于大班的特点,以及教学任务的要求,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由学生来讲,而是适当穿插一两次小组教学,大多数同学会在新颖的方式中学到更多,而讲课的同学将会对该部分知识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实施策略
我们的课程是48学时,我给出了4学时的小组教学,规定了两个扩展主题(书上没有的),由8名同学分两组进行授课。名单按报名先后确定,每位同学有5分加分,小主题自由选择由组长协调,内容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自学。 每人讲自己选择的小主题,最后整合以一堂完整的课展现。
小组教学共进行两次课,安排在没有期中期末考试的第13周进行。效果超出我的想像,由于同学之间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因此往往他们会在这两次课上收获更大。而且他们更加幽默,常常充满了欢笑。在期末问卷中,同学纷纷要求多几次这样的机会。
3 互动技巧的应用效果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本项目的研究成果
3.1主观所认为的互动技巧呈现效果
叫出名字:我很喜欢叫出学生名字的感觉,这是一种尊重,大班课上的学生通常认为自己仅仅是路人甲,因此可以逃课可以不认真听讲,一旦他的名字为大家所知,自然会认真起来。
小纸条:反响非常好,每次课讲解小纸条部分时,同学听课非常认真。而且有些小纸条问题很有深度和广度,比较好地拓展了课堂没有覆盖的知识点。
PI教学法: 对提高课堂效果很有帮助。作为老师,经常讲着讲着变成自己的独角戏,QUIZ问题的设置一方面点醒学生,回顾刚刚讲过的知识点,一方面提醒了老师,阶段性地检查一下讲课的效果,调整步伐。
小组教学:效果出乎意料,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无限。他们准备的知识点比我想的周到全面新颖。上课生动有趣,常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图二是2011级的一次小组教学照片
图二 小组教学
3.2 期末问卷结果——学生认为的互动技巧呈现效果
下图展示了各种技巧的得票率,每个同学可以多选。
学生最喜欢小纸条技巧,得票率为53%,讨论是课堂上给出1-2分钟时间让他们讨论某个证明或某个算法,这也是一种课堂互动技巧,若将讨论延伸一下就是翻转课堂[9],它是一种自学-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它是我们的后续研究方向,因此本文未将讨论作为技巧详尽描述。另外,我们没有在期末问卷中给出“叫出名字”这一技巧,因为这是一种无痕的自然技巧,不应该生硬到让学生感觉到。
以下节选了部分同学的具体评价:
“我觉得算法课就是这样上,互动多,提问交流多,非常好。”
“我最喜欢听上一节课的小纸条。”
“收获最大的就是小组教学,让我真正了解了实际中的算法。”
“这门课的形式挺新颖,不枯燥。”
4 总结以及展望
中国的学生性格内敛,一些国外有效的教学技巧必须本土化才能使用,本文用两个学期共230名理工科学生的样本,给出了几种教学技巧的应用情况。这些技巧都非常易实施,但带来的效果却很好。
未来我们会在更多学生中使用并改进这些技巧,另外,一些新的技巧如翻转课堂也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大班对于实施翻转课堂有很多难点,比如如何让这么多人进行有效讨论。我们已经开展了部分试验,后续还会进行更多研究。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记住教学技巧是锦上添花,教学内容仍然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在很好规划教学内容之后,以丰富的教学技巧将之呈现给学生,切勿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
[1] Teaching Large Classes Project 2001 - Final Report, The University of Wueensland & AUTC, 2003
[2] 78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arge Class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3] The Large Class Teaching Guidelines,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02
[4] Peer Instruction: A User’s Manual, Eric Mazu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7
[5] Peer Instruction: Ten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sults, Catherine H. Crouch and Eric Mazur, Am. J. Phys. 69, 970, 2001
[6] THE ONE-MINUTE PAPER: An Efficient & Effective Strategy for Promoting Students’ Active Involvement and Personal Reflection. Joe Cuseo.
[7] http://tlccvc.org/oneminutepaper.htm
[8] http://www.pianoprofessor.org/oldsite/learningpyramid.jpg
[9] Hallberg, Sara (2010). "An Alternate Approach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ayer Concept of Teaching. http://www.usma.edu/cfe/Literature/SHallberg_10.pdf
作者:蔡小娟,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教师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高校教学发展』电子刊物 http://www.jhjfcs.com/journal/?p=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