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栏目教改探索 › 《人与环境》课程学习实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人与环境》课程学习实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通识课程《人与环境》的实际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目标,着重就成绩考核构建了学生完成学习情况和侧重于学习后学生环境素质提升的学习实效的评价体系。完成学习情况评价体系中包含了课堂参与、课外学习、环境实践与期末口试等方面,又根据实际考核细分为二级、三级、四级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权重,为成绩评定提供了标准。在环境素质评价体系中,重点选取了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动作为一级指标,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了二、三级评价指标。对成绩考核体系进行了初步应用,并结合学校通识课程评价体系中与环境素质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初步评价,为今后课程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经历了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呈现出了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的特征,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瓶颈[1]。因此,党和国家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并将此视为国人的国家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急需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急需国民环境素养的提高,否则,美丽中国将永远停留在梦想的境地而难以实现。大学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精英的使命,大学对环境的态度和实施的环境素质教育,将直接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培养出能不辱使命的优秀人才[2]

结合我校本科人才培养中通识教育的实施,《人与环境》作为我校环境素质类通识课程得以立项建设和开设,以期提高选修学生体现在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等方面的环境素养。课程开设五年来,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并未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进行过系统评估,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课程建设似乎也出现了瓶颈,而严重的是教学团队对瓶颈在哪里并不清楚。因此,从课程建设初期关注教师“教”的建设和评估,到目前转向关注学生“学”的推动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在结合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和目标,重点围绕学生学习实际效果的评价开展研究,构建学生学习效果的定量评价体系,并尝试将该评价体系用于《人与环境》课程的学生学习实效评价,帮助教学团队诊断教学薄弱环节,为今后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努力方向。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紧密围绕《人与环境》的环境通识教育目标,即普及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端正环境态度、提高环境技能、促进环境参与,养成绿色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环境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初步构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教学实施了八轮来课程教学中积累的素材,对课程进行自我评价,诊断出影响学习效果的教学内容和环节,为今后课程教学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关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的评价,通常可以结合成绩考核进行评价,但成绩考核更多地侧重于上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因每位教师的评分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而难以相互比较。为更客观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还通过学生评教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我校更是在教务处已有网上评教的基础上,结合通识教育的实施推出了专门针对通识课程的纸质版评教,有效弥补了以往没有采集来自学生反馈信息的成绩考核评价模式。但在实际学习和教学效果中,每门课程又具有课程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特点,采用通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有利于不同课程间的比较,但同时也忽视了课程个性方面的评价。鉴于此,笔者认为学习实效的评价可以在“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和“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网上评教和纸质版评教)”的基础上,增加围绕课程具体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

(一)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体系

对于以往多数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学生的成绩考核多以掌握和运用课程主要具体知识和原理的程度,且多数课程“一考定音”。多数专业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采用此种方式也能较好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对于通识课程而言,诸如“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样的主要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则难以通过常规作业和考试进行评价。因此,鉴于《人与环境》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环境素养,即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因此,《人与环境》课程的成绩考核采取了大胆改革,将成绩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平时成绩中增加了经典阅读、环境实践等方面的考核,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到70%。此外,学校希望核心通识课程尽可能有足够大的受益面,要求尽量做到每学期开设,同一门课程出现了多名教师分别承担的情况。而不同的教师对于各环节的考核标准也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学效果,多数通识核心课程引入了助教,部分平时成绩的考核也由助教辅助完成,这样各个学期由于助教的更换也使得成绩评定在纵向上,同一学期不同班级在横向上难以比较。故此,建立一个统一的成绩考核标准十分必要。这为学习效果的定量评估提供了基础,也为课程教学今后自身横向、纵向比较奠定基础。

遵循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准则,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和过程,参考国内外有关环境素养定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筛选出了能直接评价学生环境素养的重要指标,在通用性课程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人与环境》课程的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了课堂参与、课外学习、环境实践和期末口试4个一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中,课堂参与包含了出勤情况和课程表现,课外学习主要考核经典阅读,环境实践包含了绿色科技参观、校园环境调查和环境提案三个内容,期末口试主要考核环境问题调研。针对每一个二级指标,由根据每一指标的具体环节和内容细化了考核指标,分别设计了三级和四级指标。每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教学团队全体教师研讨商定,最终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及四级指标评分标准(表1)。

(二)学生环境素质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换进综合环境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后备人才是环境通识课程最根本的目标。环境素质的提升程度也是学生学习实效的真正体现。根据国内外对环境素质内涵的研究,环境素质应该包括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和环境技能五个方面。环境技能更多地反映学生今后结合实际工作或工程如何解决或减缓相关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更好地与自身专业或从事的工作相结合,但如果具有了上述环境素质前四方面的素养,那么相关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课程学习期间难以评价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学生的环境素质评价一级指标保留了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四个方面。在二级指标中,环境知识包括了环境问题知识、环境原理知识、环境保护知识三个方面;环境意识中包括了环境价值观和环境危机感两个方面;环境态度中包括了环境心理、环境责任和社会态度;环境行为包括了日常环境行为和参与环境活动等。通过三次指标进一步细化评价内容,四级指标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相关测试题目。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参考国内外对学生或公众环境素质调查是设定的值(表2)。

表 1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体系(成绩考核体系)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分)
课堂参与20% 出勤情况?????? 10% 缺课情况 缺一次扣???????? 2
迟到、早退 一次扣???????? ?1
请假 请假一次减?????? 0.5
课堂表现???????? 10% 参与讨论?????? 5% 参与讨论次数最多者 5
课堂作业/测验 5% 按平均成绩折算为?? 5
课外学习15% 绿色经典阅读???? 15% 读书报告???? 15% 与原著的的结合程度 6
对环境问题认识深度 6
报告规范性???????? 3
环境实践35% 绿色科技参观???? 10% 参观过程表现?? 2% 参观认真程度?????? 1
是否迟到/早退???? 1
报告质量?????? 8% 参观内容结合程度?? 4
收获与感想???????? 2
报告规范性???????? 2
校园环境调查???? 15% 环境LOGO设计5% LOGO的环境含义?? 2
LOGO的美学效果?? 1
队名与行动宣言???? 2
调查报告?????? 6% 调查深度与广度???? 4
报告规范性???????? 2
汇报与交流情况 4% 内容介绍?????????? 2
回答及提问???????? 1
团队合作?????????? 1
环境提案???????? 10% 提案质量???? 10% 提案问题的代表性?? 3
问题剖析深度?????? 3
合理性及可行性???? 2
提案的规范性?????? 2
期末口试30% 环境问题调研???? 30% 调研报告???? 20% 内容深度与广度?? 10
报告规范性?????? 5
PPT制作质量?? ?5
汇报情况???? 10% 内容介绍???????? 3
回答及提问?????? 3
团队合作???????? 2
时间把握???????? 2

?

(三)利用学校现有评教体系

学校针对全部课程的网上评教体系包含了教学内容、讲解清楚、上课投入、教书效果、课堂纪律、作业要求、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师德育人和愿意推荐本课程10个指标,每个指标有更为具体的指标评价标准,并将每一指标得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最后根据学生的评分综合测试单一指标得分和综合得分。网上评教更多地从学生角度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较为笼统,且更多的体现在教师的“教”的效果,没有将学生“学”效果很好涵盖。?

表2 学生环境素质的评价体系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环境知识30% 环境问题知识???? 10% 个性问题 问题1~5
共性问题 问题1~5
局部/当地问题 问题1~5
区域问题 问题1~5
全球问题 问题1~5
历史问题 问题1~5
现实问题 问题1~5
环境学原理?????? 10% 生态平衡 问题1~5
能量传递 问题1~5
物质循环 问题1~5
环境保护知识???? 10% 预防及治理措施 问题1~5
法律及法规 问题1~5
标准及规范 问题1~5
环境意识20% 环境价值观?????? 10% 人类中心主义 问题1~5
生态伦理 问题1~5
环境危机感?????? 10% 增长极限 问题1~5
生态危机 问题1~5
科学主义 问题1~5
环境态度20% 环境心理?????????? 5% 关注度 问题1~5
从众度 问题1~5
环境责任???????? 10% 责任感 问题1~5
环保参与意愿 问题1~5
社会态度?????????? 5% 经济优先 问题1~5
环境优先 问题1~5
环境行为30% 日常环境行为???? 20% 消费 问题1~5
节能 问题1~5
回收利用 问题1~5
参与环保活动???? 10% 个人参与 问题1~5
组织参与 问题1~5

针对通识教育的特性和通识课程的目标,学校近年持续坚持了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学评价。在该评教体系中,包括了选课考虑因素、课程内容、经典导读、小班研讨、课程学科独特方法和理解方法的展现程度、学科交叉渗透程度、作业量、课堂氛围、课程知识概貌了解程度、各教学环节的有效程度、课程对精神-视野-兴趣-人生规划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课程对思科-价值认知-判断-交流能力的提升、课程助教、课程需要改进的方面等15个指标或方面。其中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评价都是更多地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这是以往学习效果评价中经常缺失,而恰好又是通识课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利用学校现有评教体系方面,着重参考了通识课程评教体系中的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表3)。?

表3 学校通识课程评教体系中与环境素质有关的评价指标

一级 二级 评分等级
综合素质 精神成长 A?? B?? C?? D?? E
视野开阔 A?? B?? C?? D?? E
兴趣培养 A?? B?? C?? D?? E
人生规划 A?? B?? C?? D?? E
综合能力 有效思考能力 A?? B?? C?? D?? E
价值认知能力 A?? B?? C?? D?? E
适切判断能力 A?? B?? C?? D?? E
清晰沟通能力 A?? B?? C?? D?? E

二、评价体系的初步应用

结合以往学期积累的教学资料和各种教学评教结果,应用初步构建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并根据结果优化评价指标和权重;选择项目实施学期的教学班级,有针对性开展相关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对实际教学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寻找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探讨今后课程教学质量建设重点和努力方向。

(一)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情况评价

在最近两个学期,教学团队严格按照“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情况评价”对三个教学班的学生成绩进行了考核,从相应的考核成绩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年级为主的教学班在课堂参与和课外学习两个一级指标的完成情况均不如新生为主的教学班,而环境实践和期末口试的情况又正好相反。这和高年级学生由于课程多和部分学生上课期间缺课外出实习等有关,直接体现在出勤率和经典阅读报告撰写质量低于新生班;而环境调查、期末环境问题调研方面,高年级学生又显示出了较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制作高质量PPT和开展高水平的口头汇报能力。

和以往学期相比,引入了本评价体系后,教师和助教评分依据更加明确,各考核环节评分更加客观公正,每一环节的成绩能到改善,成绩分布更趋向于正态分布。

(二)通识课程学生对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价

结合《人与环境》2011-2013学年教务处针对全校通识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教学问卷评价中全部12个教学班学生对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评教结果,我们发现:尽管学生对课程整体评价得分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且近三学期平均得分已高于全校当学期全部通识课程平均得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本课程在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学生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本课程重点预期的精神成长、价值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课程还需认真剖析,及时寻找原因并加以改进。

三、结语

目前还没有采用本文设计的环境素质评价体系进行学习实效的系统调查,此工作拟结合今后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将在多个教学班开课初期和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并持续若干学期,为评价课程的实际效果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改进提供参考。本文构建的环境素质评价体系也可用于其他环境素质类课程的学生学习实效的跟踪评价。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中国政府网

[2] 刘经纬. 生态文明教育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J]. 科学教育论坛,2005,(1)

[3] 王耀先,李炜,杨明明,洪大用. 建立环境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环境素质[J]. 环境保护,2011,(3)

[4] 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学及试点研究课题组. 构建公民环境科学素质评价指标体系[J]. 绿叶,2013,(3)

作者简介:孙承兴;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高校教学发展』电子刊物 http://www.jhjfcs.com/journal/?p=81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