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与教学能够相互促进吗

《科研工作与教学能够相互促进吗》

观点集锦

 

  • 几百年大学的发展证实了,最有生命力的仍然是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校,所以科研工作和教学肯定是相互促进的。

      几百年大学的发展证实了,世界上最具有活力的,对人类做出大影响的学校都是综合型的研究性大学,也就是说在这个学校里具有最顶尖的研究人员,同时这些研究人员还肩负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的学校还是亚洲的顶级大学都是这样。如果说,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相互矛盾的,经过这几百年大学的发展,我们发现现在只有研究所专门做研究,只有教学没有研究的大学,现在世界上也有,但不是主流,不是最有生命力的学校,最有生命力的仍然是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的高校,所以科研工作和教学肯定是相互促进的,否则高效的发展不可能绵延几百年。

  • 在图灵奖得住John Hopcroft的心目中,科研工作和教学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我们计算机系最近在搞tenure-track制,计算机系tenure-track制由是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美国康乃尔大学系主任也是美国科学院原来的主任,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他亲自帮我们做这个体系。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这些真正的学者风范,每年最热三伏天飞到交大指导,最冷的冬天也要飞到交大,年纪快70岁了,每年两次甚至三四次给我们指导,非常不容易。当时我们问他如何评估我们的教授,究竟发多少论文,有多少被引用,或者培养多少个学生,才能达到你心目中的tenure水平。他说我不需要看任何硬性指标,只看两点,第一点这个教授有没有上本科生的课,上课的效果如何,第二点这个教授最好的两篇论文,最好的两个项目拿出去,你的同行有多少人知道,有多少人竖起大拇指说,这是在中国做的最好的。可见,在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心目中他认为科研和教学这两个指标是紧密不可分隔的,他说的两点是评价一个教授是否够资格在高校生存下去最基本的指标。

  • 部分老师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当成是任务,常常会觉得这两项工作会产生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产生呢?我个人观点,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我们的老师把科研当成了任务而不是兴趣,第二我们的老师把教学当成了任务而不是一种机会。我们把科研和教学当成任务,当成压在身上的两座大山,所以才会觉得这两座山很沉重,我最好抛掉一座山,最好只爬一座山。

  • 国外的教师的科研压力非常大,但是他能把科研工作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使两者相互促进。

      我是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的博士,我的导师当时还是助理教授,现在是正教授了。可以说当时他身上的科研任务非常重,因为在美国,学校只给你5年到7年的时间能够让你证明自己,如果5年到7年不能做出有显著影响力的科研,你就直接被开除了,可以想象他当时的科研任务有多重,但是只要是他上课,一定是全心投入,激情澎湃的给学生上课。我的老师怎么做的呢?他上课当然有一套整个的教案,但是经常会把实验室做的最最顶级的研究直接融入到教学里面,他时不时的讲一讲就跑题了,很可能他讲一半就讲最先进的研究,然后激起了同学之间的讨论,大家很热烈的讨论,甚至讨论一节课,最后都没有回到教案上面。这样一节课就过去了,但是这个过程中、一学期课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有不来上课的,但是没有人看到在课堂上睡觉。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的东西很有趣,很有用,而且很先进,而且他是真正这个领域的大牛,所以他说的东西真的是牛。

  • 在国外的大学,学生能随时能找到老师探讨问题,但是在国内高校,教授办公室常常没有人。

      我在读博士的五年时间,任何一个时刻到我导师的办公室敲他的门都能找到他,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一定在,一定随时能够解答我的问题,包括本科生也是,只要是法定的工作时间去办公室都能找到他。但是我回到交大头几个月,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在这一层楼,很长时间我们教授办公室是空的,没有人的。我在交大待了几个月,很多老师跟我在同一层楼我一次面也没有见过,他不在学校,任何时间找他,他都不在,这是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实际上是老师丧失了机会,如果学生对你的课有兴趣,他就有可能到你办公室来找你,提问题,深入了解你研究领域,如果你在可以解释,进一步激发他的兴趣,但是你一直不在。如果学生第一次来找你,你不在,可能第二次还来找你,你还不在,那学生以后就不会再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你非但失去了一个有可能成为你很好的学生,也有可能从此埋没了未来的科学家,埋没了这个领域的可造之才。

  • 国外高校招聘人才既能做到唯才是举,又能做到才尽其用,目前国内高校还只做到唯才是举,这样的招聘方法导致了科研和教学的严重脱节。

      我们国内的高校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国外也好国内也好,只要发了很好的论文,获得了很好的奖项,就会把你招进来,这说明我们很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唯才是举一方面,关键是要才尽其用,人才引进以后怎么使用,这个是非常关键的。我发现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是严重脱节的,一个老师进来,我们这里安排他上课的负责人,可能并不管他以前的专业是什么,他就看哪个课没有人上,哪有空缺就让他上什么课,比如大家都是做计算机的,但是有可能做计算机理论的,却让他教计算机网络的课,做计算机网络的却让他教AI的人工智能,虽然这些课程都归在计算机这一个大的领域里面,但还是隔行如隔山。这样就导致一些老师先自学,前一天自己学好后一天再教学生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显然是达不到效果的。而学生听一次、两次课就知道你老师的水平怎么样,是不是真正这个行业中的大牛,是不是能够真正传递他想要的知识。但是学生不会知道这个老师很牛,只是牛在不同的地方,而现在把他安排在这个课程里,没有办法发挥他的优势。学生不会管那么多,就觉得这个老师水平不够,这样的话,学生怎么会静下心来上课呢?

      这造成很大的问题,因为你把他安排在不是他擅长的领域,他无法把他做的科研融入到他的课程当中,那他只能照本宣科。而且更加严重的连锁反应是即便这门课上了几十年,因为不是他做的研究领域,对这个课他仍然不知道最新的方向,还是讲几十年前自学的东西,越来越落伍。还有一个连锁反应是什么呢,因为招的人无规划,今天这门课没有这个领域的人来,让另外一个人来,但是过两年招到一个人就是这个领域的,但是他还不能上他自己专业的课,因为前面的人已经把他的领域的课上了,让原来那个人换一门课他又要重新备课,他也不愿意。这样导致新来的人占别人的课,又是不擅长的,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这些都说明国内高校招聘没有通盘的考虑。

      国外的招聘写的很清楚,今年在哪个研究方向上开放几个人,我们只招这样的人。比如今年计算机结构领域是不是有教师退休了,是不是有人跳槽了,是不是最近这个方向比较火,有更多的学生愿意选这门课了,所以我们需要补充几个老师进来做这个方向。这样就确保你招进来的人一定能够才尽其用,首先上课他就能够被接受,或者他的科研方面也可以传接前面的。

  • 国内高校采用了很多机制来保证课堂质量,但这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更限制了老师,使教学和科研无法融为一体。

      我们国内的高校的确采用了很多机制来保证课堂质量,这个机制不只是限制学生,实际上从另一个方面也限制了老师。我没有听说国外有哪个学校的老师不能因为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不可以调课,只要征得学生同意可以换一个时间,或者事后再补课,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我们这里很有问题的,你随便调课就是教学事故,这是一种现实。

      我们的规定细到一门课要考几次试,考试在什么时间,甚至考卷上必须要有几道主观题几道客观题,规定的很死,这完全限制了老师的自由。老师教这门课,老师是主体,他把他自己研究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原则上讲就达到了目的,如果再指定一套规章制度限制他,实际上把一个活生生的课堂变成死气沉沉的课,不一定起到大家想要的效果。

 

  • 因为课程设计的问题,我们的老师要上太多的课,没有时间做科研,结果科研成了一种负担。

      一般来说,国外的学校一般的老师平均一学期担任一门课程,一些老师一年才上一门课,所以他们是抢着上课,因为上课才有机会接触到学生,才有机会了解到谁是我们班上最好的学生,以后有希望做研究,才能把自己研究所得传授出去。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我必须要争取,我不争取我还拿不到,可能比做科研的机会还要重要,所以大家上课才能这么激情澎湃,想方设法把课上好。

      现在我们把上课变成了一种负担了,年青的老师普遍来说一年要上三到四门课。很难想象一个老师一周五天工作,有四天都在上课,他还能搞科研,显然这两样东西变成两座大山了。限制的越多自由的空间越少,变成一种紧箍咒,不是愉快的,做科研应该是愉快的心情,应该是有兴趣的,做教学也是这样,是一种机会,我有这个机会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钦佩我们,这是一种机会,现在变成一种任务。课为什么会这么多呢?跟课程设计有关,比如我们计算机系的老师,除了要上本科生普通班的课,还要上英语班、ACM班、研究生、工程硕士。同样的课要上六遍,七遍,一门课本来是一个老师教的,现在花五六个老师,五六个老师真正做这个领域的可能就那么一两个老师,其它都是抽过去的,显然不愿意做这个事情,这就变成很大的负担。

  • 给ACM班学生上课,将最新的科学研究融入课堂,获得了学生很好的评价。

      我主要上ACM班的课,我给他们上了两个学期的课,第一个学期是按照国内方式,照本宣科,得到的评价一般。到了第二个学期我就做了一些革新,我更多的融入科研的内容,更多的讲我在以前国外的学校,各大公司做科学家、做工程师的实例融入到课程,也把最新的研究融入到课程。我发现我讲了以后效果非常好,这是35个学生给我的评价,我的排名在我们系140门课中排第三,在学校1162门我排第六,这个评价应该是非常高的,学生很欢迎。如果看一下学生给我的打分,打的最高的几乎满分的是“老师会结合学科前沿或社会热点,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性讲解”,这个是他们觉得我这个课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 科研工作和教学是能够相互促进的,但不一定是必然促进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两者尽量相互促进。

      今天讨论的问题是科研能否融入教学,我的回答是能够,但不是必然,这两者常常是有矛盾的。比如说我现在做一件与科研相关的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明天上课我作业还没有改好,这就有矛盾了,再比如我和我的博士生在讨论科研问题,但是外面三个本科生要问我非常简单的问题,那我该怎么办呢,我是继续讨论我的研究课题呢,还是回答他们很简单的问题呢,所以这个答案就是能够相互促进,但不是一定相互促进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应当把科研工作贯彻到教学、指导到、影响到教学当中,让我们一般的大学本科学生在我的科研工作受益,尽量让它们相互促进,这是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